第 21 章 第 21 章(1 / 3)

然而,東宮那邊卻什麼風聲都沒透出來——已經成年的皇子們,在京城中都各有府邸,若有心思做些什麼事兒,但凡捏緊了口風,多半也不會叫別人知覺。

再說,有幾位野心勃勃的主兒對太子之位向來覬覦,這從來都不算什麼秘密。皇帝知道,皇後知道,楊英韶知道,連舒蘭與都知道。可既然這麼多年都沒出過事,現下也不一定會出事啊。

設定是她做的,穿越之後稍作觀察,便知曉皇子們爭位的行為雖然發生在老皇帝駕崩之後,但野心卻是早早就養起來了。設定裏太子在嶧城公主下降楊英韶之後才死掉的,先前身體雖然也如小翠蔥一根,一折就斷似的,可還是活到了那個時候。

如今他身體康健,應當無論如何也能活過原設定——據說太子妃已經有身孕了,這難道不是太子的身體比原設定好的證據?

時日如水,仍是那麼平靜地往後流。隻是冬天要到了,眼見得夜越來越長,嶧城公主從東宮回到椒房殿側殿時天就已經黑透了,她得點著燈讀書。舒蘭與怕她傷了眼睛,安排小宮女多要了兩架燈樹來,將殿裏照得明晃晃的,從此不用擔心光照不足。

公主很感動,建議舒蘭與每天晚上也留在殿裏跟她一起讀書——女官的份例裏哪有那麼多好蠟燭,若是叫阿婉因讀書傷了眼睛,善良的殿下也會很難過呢。

此外,在她跟前讀書,還有利於她們隨時談談讀書心得。

舒蘭與在此壓力下,用三天讀完了《梁史》的第一冊,那是前朝的皇帝本紀,在先前的半年時光裏,她隻讀了三分之一……

果然是人無壓力不成才!

讀了這書,她才曉得,原來南邊的那個梁國,竟是前朝的繼承者。

商用時空會對主設定之外的背景進行智能補全,而梁國和燕國的百年恩怨,便是由這補全部分說了個清楚:當初一統夏地全境的梁朝,因連著出了幾代製霸狗東西界榜單的皇帝,引發了此起彼伏的國內反叛。無論是公卿大臣還是百姓奴婢,都想把這神奇的皇室幹掉。然而對於幹掉皇室之後誰來掌權,大家有不同的意見,因此鬧了七十多年,也沒把梁朝皇帝弄下去,倒是養出了不少新的豪門大族。

此情形宛如正史上的東漢末年,隻缺一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強勢丞相。既然沒有一個人能當得這梟雄之首,豪強們便索性放開膽子撒馬一戰,你方唱罷我登場地打仗。

可憐梁朝朝廷架子仍在,被不同勢力擁立的各位皇帝,活得卻像是圈裏的豬。從豎著進宮,到橫著出去,最多不過兩年——如是折騰了十來回,終於有個皇族少年,在即將入主豬圈之前靈機一動:在皇城裏做皇帝,等下一位“大將軍”來了便一定會死,那我為什麼不趁著當皇帝之前就溜呢?

於是他溜了,連傳國玉璽都沒來得及帶,手上的幾枚印璽,隻能說明他是離皇位最近的繼承人。因此軍閥們雖惱怒,倒也不覺得他能成事——國璽猶在,換個人選來拿便是。

不懷重寶,自然安全。這位智慧的宗室少年一路撒腿南奔,過了大河,冊封了當地豪族的女兒為後,憑借大河天險和嶽家實力,守住半爿江山,後頭又玩弄手段,奪回實權,從此保得子孫後代平安無虞。

而北方則在互毆中逐漸統一,最終留下一個燕侯,索性命最後一個倒黴的傀儡禪讓,自己登基當了皇帝。可他再要南征,卻是既沒錢,也沒人。幸而南邊那位新帝正在和皇後娘家角力,也是無暇北伐,否則這兩家誰能笑到最後,還很是難說。

後頭兩邊都緩過勁兒了,也打了幾仗,互有勝負,國境線就紮在大河沿岸。梁國沒法打過來,燕國也不能打過去,因此雙方都隻能在文字上做功夫——一個是目無君上的逆臣,一個是法統已失的盧瑟,總之誰也不打算承認對方是正統,更沒有約為兄弟之國的操作。

夏地天-朝有且僅有一個,多出來那個,是偽朝!是逆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