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承宗可是明末少有的能人,他在朝中的威望也是極高的,他提出的方略沒有人敢不重視。
大朝會開始後,崇禎就直入主題:
“各位愛卿,這是薊遼督師孫愛卿的奏章,孫愛卿請朝廷撥銀百萬兩,以重修大淩河城,眾愛卿意下如何?”
周延儒當然是鼎力支持孫承宗的方略,他就是要轉移集中自己身上的火力,當下周延儒就出班啟奏道:
“陛下,大淩河古稱渝水、龍川、白狼水,遼代以後改稱淩河(靈河)、大淩河。是溝通東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齊國北伐山戎、曹魏征討烏桓、前燕入主中原、北齊攻打契丹、隋唐平定高麗,均以大淩河穀為行軍主道。
大淩河城位於錦州東三十餘裏,是屏蔽錦州的重要防線。我軍若要固遼,就必修此城;而後金要想攻明,也就必拆此城。
為了固遼,孫督師提出修築大淩河城的方略,無疑是正確的,再說這筆銀子戶部也拿得出來,所以微臣附議孫督師的方略。”
與周延儒交好的一些官員,立即出班啟奏:
“臣等附議……”
溫體仁怎麼可能讓周延儒就這樣輕而易舉地把目標轉移了呢!或者說是周延儒讚成的,溫體仁就必須反對,不管這個方略正確與否,反正就是為反對而反對。
隻要不是同黨,那就不能讓你把這事兒辦成了,撤台是必須的,此時大明的官僚,他們的私%欲已經超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
溫體仁連忙出班啟奏道:
“微臣不敢苟同,袁崇煥時就曾兩次修築大淩河,但皇太極都沒讓他修完。
從袁崇煥時起,雙方對大小淩河二城爭奪就非常激烈,已是兩建兩拆,這純屬浪費國家銀兩。
現在山陝兩省災情日重,無數災民需要賑濟,流賊肆虐,剿滅流賊也需要大把的銀子。
所以微臣反對修築大淩河城。”
和溫體仁一黨的那些官員,也立即出班啟奏,附和溫體仁反對修築大淩河城的主張。
兩邊的官員頓時大眼瞪小眼,就像要打架的雞公。
崇禎也沒有主意,這到底是修還是不修,崇禎也確定不下來,隻能看著下麵的首鋪和次鋪兩人爭辯。
周延儒開始反擊道:
“這固遼,就必然要修大淩河城,大淩河城是錦州之門戶。”
溫體仁當然也不虛周延儒,也立即反擊道:
“你修築大淩河城,那皇太極能袖手旁觀嗎?絕無可能,皇太極一定會出兵來攻打大淩河城的,到時候城沒有修築好,到引來了大批的建奴,首鋪何以破敵。”
“遼東有孫督師在,那容皇太極那跳梁小醜撒野,這大淩河城是必須要修的。”
“不能修,流賊未平,當穩住邊疆要緊,盡量少刺激韃子。”……
其實溫體仁的說的也有道理,溫體仁的理由是在流賊沒有平定錢,盡量不要去刺激建奴,不要主動挑起戰爭。(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