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楊廷鑒與陳於泰還真沒有什麼不能化解的生死大仇,兩人發生爭執,都是因為兩人在安內攘外的向後順序上產生了分歧,這根本不是什麼不能化解的仇恨。
“冰如兄……請等等,前次是大來信口雌黃,現在向冰如兄賠個不是。”(陳於泰字大來)
陳於泰在自己的考舍內,他看到路過的楊廷鑒,連忙叫住楊廷鑒,然後對著楊廷鑒深深地一揖,並說了一些道歉的話。
楊廷鑒稍微詫異了一下,也對著陳於泰還了一個揖禮,大家隻是因為學術之爭而發生了肢體衝突,並不什麼生死大仇,何況挨揍的還是陳於泰。
既然陳於泰對自己道歉,楊廷鑒也不能小家子氣了,當下也說道:
“那裏,那裏,大來兄嚴重了,小弟也是魯莽了,還請大來兄寬宏則過。”
這陳於泰在曆史上也是有氣節的人。陳於泰曾三次抗疏直言朝政,崇禎六年為宣府監視中官王坤所詆毀,被革職,明亡後,隱居不仕。
明滅亡後,陳於泰兩度想出家匿跡未成,回鄉臥複壁中,不再外出,晚年常聞他在腹壁中淒厲的哀嚎。他的族侄陳貞慧係複社重要成員,明亡後,亦隱居家中小樓,二十餘年足不出戶。陳於泰卒於清世祖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去世後與發妻吳安人合葬於張渚鎮黃龍山。
其實楊廷鑒的心胸是很開闊的,特別是在對待同胞的問題了,隻要他不當漢奸,不會為了自己的私利而出賣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那這個人在楊廷鑒的心目中就是一個堂堂正正的漢人。
貪腐不是衡量一個人氣節的唯一標準,明末那些殉國的大臣,絕多數都要貪汙漂沒,但是他們敢於以身殉國,不受韃子的奴役,在曆史上他們同樣是民族英雄,受世人敬仰。
一句話……不降即賢。
楊廷鑒和陳於泰的個人小恩怨就這樣化解了,周延儒的安排奏效了,隻是現在的周延儒會不會在把狀元按在陳於泰頭上,現在有楊廷鑒參加會試,估計崇禎那關就過不了。
就此時貢院的鑼聲響起:
“貢院落鎖……大明辛未科會試開始,各考生立即入考舍。”
楊廷鑒連忙幫著自己的考箱進入考舍,這考舍長五尺寬四尺高八尺,麵積比一張單人床還小。
考舍內有兩塊木板,牆上麵有兩個卡槽,下麵的卡槽用來裝坐的木板,上麵的卡槽用來安放書寫的木板,木板的下麵有一便桶。接下的九天,楊廷鑒鬥就要呆在這鬥室內寫文章,吃喝拉撒也在這狹小的空間內。
這貢院一旦落鎖,就是天塌下來也不會開門的,就連考舍的門也是要鎖的。為了采光的需要,考舍的門上隻是用木條做的。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