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守自己那一套不合時宜的文化,拒絕學習外來文化,不接受全世界都承認的東西,哪能保持並發揚自己的傳統文化?隻有以普遍價值為指導,自己的特色才會有聲有色。永葆青春。今天我們研究商幫時應該思考的是,土黃色文化如何影響商幫,又如何消滅商幫。
土黃色文化往往自閉,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製度作為最好的製度。認為其他國家與民族都是尚未開化的蠻夷。這種文化正是從鴉片戰爭以來,我們一直想在蔚藍色文化之外,從自己的土黃色文化中尋找現代化之路,卻最終失敗的根本原因。方向不對,找的路子也是歪路、邪路,最後仍然是遠離現代文明。從洋務運動以來,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如此曲折,百餘年而沒有進步,還在於拒絕蔚藍色文化的方向不對。
仔細想來,保守的土黃色文化也並不是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並不是與生俱來的東西。雖然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儒家文化產生於春秋,到漢代成為官方正統的主流意識形態,但直到明代之前,還不是那麼保守,那麼固步自封。
漢唐兩代的強盛,正來自於開放。盡管當時的條件下,主要是陸地的開放,但已為中國吸收了從物質到精神諸多豐富的因素。宋元兩代,除了陸地上的文化交流外,又有了海上交流的內容。盡管那時蔚藍色文化還沒有形成,更多是中國文化的出口,但對外來文化決不排斥。宋代的理學已經曲解了孔子的儒學,但還沒有從思想變為實踐,無論統治者還是人民,都隻把它作為一種學說而已。
變化的關鍵是在明代之後。明初的海禁放大了傳統文化中的不利因素,保守、狂妄成為主旋律。從那時起,我們就無緣與蔚藍色文化交流,偌大的中國成為與世隔絕之地。到了清代,這種特點更為明顯也更為固執。
鴉片戰爭打開了國門,國人並不是向外部學習,而是更為強烈地抵製外來文化。即使要學習,也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用西方的技術來維護本位文明,而不是吸收蔚藍色文化。直到今天,這種意識形態仍不時浮出,仍以這種心態來看世界。
明清以來對蔚藍色文化的模式、對海上爭霸重要性的毫無認識,決定了這兩代政府要實行嚴厲的海禁,也決定了民間對海盜的錯誤認識。在這種背景下,我們放棄了原有的海上領先地位,根本不可能扶植或支持海盜集團去擴張,也不可能利用海上貿易來強國富民。
從明代鎮壓海盜集團到清代乾隆拒絕對外貿易,再到慈禧利用義和團排外。這是一條以土黃色文化對抗蔚藍色文化之路,也是一條失敗之路。近代中國不斷挨打,屢遭失敗,正是這條路的必然結果。洋務運動和許多圖強改革的失敗,正在於不想放棄土黃色文化,甚至企圖用現代科學技術來挽救土黃色文化。(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