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浩南拒絕了露臉時刻,這讓於佳和張衛平兩人很沒麵子。
不知道是不是這個原因,在當晚進行的開拓者與湖人隊的第二場比賽中,兩人幾乎步調一致的站在了湖人這邊。
一個個都在努力的幫助湖人出謀劃策。
但比賽並不是靠“嘴”說的。
在絕對實力麵前,一切戰術都是紙老虎。
而這層薄薄的“紙”早在第一場就被捅破了。
不管是胡浩南,還是開拓者球員在麵對這支缺少靈魂人物的湖人時,都占盡了心理優勢。
在第三節,當利拉德麵對布雷克的防守甚至做出了近似於街球的人球分過動作時,胡浩南知道這場比賽已經拿下了,球員們也隻有在放鬆的情況下才會有這種表現欲。
不過這並不是什麼好現象。
人在疲勞的情況下容易受傷,但在過度放鬆的情況下也同樣容易受傷。
胡浩南請求了暫停,用貝弗利換下了利拉德,這個時候該讓更多球員來體會季後賽了,同時也該讓比賽再緊一緊了。
現場球迷看到貝弗利上場,一下又興奮起來。
他們高喊著貝弗利的名字——波特蘭當地可有不少貝弗利的球迷。
貝弗利的球衣銷量在短短的兩個月時間就已經攀升到了第二位,僅次於利拉德。
波特蘭當地球評人還特意分析過貝弗利如此受到當地球迷的喜愛的原因。
其中最主要一條就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貝弗利就是他們的化身。
身高隻有185,普普通通,體重也隻有85公斤,普普通通,天賦嘛……放在nba裏其實也就是普普通通。
但就是這麼一個普普通通的一個人卻憑借積極的防守和骨子裏的拚勁站在了nba賽場上。
草根、努力、拚搏、不服輸……
這些詞彙最後又被總結成一個快被用濫的詞彙——米國夢。
在逐漸階級固化的今天,米國夢已經越來越難以實現,一個普通人再想通過簡單的個人努力實現自我價值越來越難。
但這個夢依然存在每個人的心中。
哪怕它到最後隻是一個夢。
但夢在,希望還在……
就好比,你瞧,那個叫貝弗利的家夥就成功了!
除此之外,在一些波特蘭老球迷看來,貝弗利的球風還讓他們想起了那支聯盟中臭名昭著的“監獄隊”。
監獄隊……這個詞在外人看來充滿了貶義和嘲諷。
但在他們看來這恰恰就是波特蘭一種特有的籃球文化,更貼近他們生活中所熟悉的街頭籃球——彪悍、凶狠、充滿對勝利的無限渴望!
……
也正因如此。
在胡浩南在執教開拓者伊始打起進攻籃球,哪怕箭如雨下地漂亮贏下比賽,當地球迷也沒有太把他當回事兒。
但是在胡浩南開始逐漸轉變改打硬派籃球,從防守做起,注重對抗,強調攻防轉換和時機把握之後,開始有越來越多的球迷站出來支持他……
有些東西就是骨子裏的!
這或許就是所謂的籃球文化!
波特蘭的籃球並不是高貴的……甚至是充滿匪氣的!
但誰說匪氣的籃球就不能贏球?
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