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朱元璋曾經在大庖西室進膳時,曾和解縉以“父子”論,鼓勵解縉“知無不言、直述以聞”。
於此,才有了曆史上著名的萬言書《大庖西封事》。
朱允炆欣賞地看了一眼解縉,微微點頭,說道:“太祖器重於你,如今朕初掌大權,確實是需要一些有才幹的人。解縉,入翰林院吧,做翰林侍講吧。”
解縉驚喜,連忙拜謝:“謝陛下天恩。”
朱允炆點了點頭,說道:“起來吧。”
解縉強壓激動的心,站了起來。
翰林院,可謂是皇帝身邊的人,而翰林院的最高長官便是翰林學士,翰林學士的實權,幾乎便等同於丞相。
進入翰林院,便意味著一隻腳踏入了帝國的權力中心。
“卿家認為,當下朝局,如何為上?”
朱允炆問道。
解縉思索一二,垂手說道:“陛下,依臣之見,應內穩朝堂,收攏百官,外行削藩,收攏兵權。”
朱允炆看了一眼解縉,問道:“具體點。”
解縉肅然道:“太祖嚴苛,百官驚悚,縱部院大臣亦然惶惶不安。陛下仁慈,百官伏望久矣,若陛下實行寬仁之道,整肅弊政,必得人心。人心歸順,自朝堂安如泰山。”
“至於對外,太祖欽定九大塞王,雖手握重兵,然則並非擁兵自重,隻賴封國之製。若想破局,並非難事。”
朱允炆看了看自信的解縉,問道:“如何破局?”
解縉直言道:“改藩易地,穩健削藩。”
朱允炆沉思起來。
解縉在一旁說道:“臣聽聞,穀王、遼王、肅王,曾屢次上書,乞求改藩,卻為太祖所拒。如今陛下掌管乾坤,可加恩於塞王,選宜居之地為其封國,可為其他塞王樹立典範。”
朱允炆微微點頭,認可這個選項。
事實上,塞王在外,所掌之兵皆是朝廷之兵,雖受塞王管轄調動,不過是為了抵禦蒙古,拱衛邊塞罷了。
若將其內遷,其失去了兵權,自然毫無威脅。
但,有些人可不是換地方可以解決的。
比如兵多將廣的寧王、秦王,還有能征善戰的燕王。
解縉不等朱允炆詢問,便直言道:“縱覽九大塞王,以兵強兵多而論,當屬寧、秦、燕三王。然秦王早薨,襲爵者隻不過是個孩子,自然談不上威脅。寧王手握八萬精銳,然卻居在塞外之地,若失朝廷供應,必難長存。”
朱允炆微皺眉頭,對於解縉的紙上談兵並不認同。
雖然寧王在塞外,後勤輜重高度依賴朝廷,但若沒有封鎖及時,寧王率兵,便可打下大同重鎮,直接與北平府相對。
曆史上,朱棣便是挾持了寧王,將其兵馬帶至北平,壯大了力量。
解縉隻將目光放在了燕王朱棣身上,說朱棣為“藩王之首”,極難處置,並提出了“施行仁道在前,武力煎迫在後”的舉措。
朱允炆笑著讚賞了解縉的看法,勉勵其為朝廷效力。
在解縉離開之後,朱允炆沉默許久,終歎息道:“這些人的目光,終還是狹窄了一些。看來,是時候推出內閣了。”
㊣ωWW.メ伍2⓪メS.С○м҈
。您提供大神寒梅驚雪的重生大明萬歲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