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四章 楊溥是個大忽悠(2 / 2)

劉長閣見朱允炆沉思,主動提議:“皇上,可需要派人釋放朱高煦與茹瑺,免了麻煩?”

朱允炆沉思再三,微微搖頭,道:“有人想要立威,天下人都看著呢,朕又如何能拒絕?讓他們入京,大朝覲熱鬧點也好。”

茹瑺年齡不小了,在朝廷中摸爬滾打熬過了洪武風雨,可不是什麼憤青,而是老謀深算,深沉老道,他清楚自己的所作所為,依然敢於扣押朱高煦,其用意,可不是朱高煦本人。

這個老狐狸是想借朱高煦發威,告訴全天下的官員,他茹瑺在處理山西移民問題上是容不得沙子的,哪個敢虐待、欺負山西移民百姓,他就敢於鬥到底。

不信你們都睜開眼看看,皇親國戚,高陽郡王,燕王之子,老子都敢抓,你們這些地方官吏算個求。WwWx520xs.com

朱高煦隻是一個倒黴蛋,茹瑺不直接來京師參與大朝覲,繞路跑來跑去,不就是想抓個典型嘛,哪怕他不抓朱高煦,也肯定會抓一個李高煦、張高煦之類的來京師。

既是如此,那就配合配合他吧,移民五十萬,居功甚偉,有點要求還是要滿足的,至於朱高煦,估計免不了一頓胖揍……

“還有其他消息嗎?”

朱允炆走著問。

劉長閣跟在一旁,盡量用身體擋著寒風:“國子監楊士奇舉薦的冉忠,經安全局核查,確係孔子七十二賢之一的冉求後人,其家族已是衰落,冉忠這一脈,隻有八個族人。”

八個?

朱允炆眉頭微皺,到這個程度,基本上也就是一脈單傳或兩脈傳承了。

“還有呢?”

“皇上特意囑托的,安全局也調查過了,其雖家境偏差,卻書籍滿堂,尤以儒家學問為主,批注最多的書主要有《論語》、《春秋》、《大學》……”

劉長閣說著,多少有些疑惑。

調查冉忠,為啥要調查他看的什麼書?

朱允炆聽聞後很是滿意,吩咐道:“請他來京師一趟吧,要快。”

劉長閣答應著,見朱允炆心情不錯,問出了心頭的疑惑:“皇上為何隻點出了高陽郡王,對魏國公府的徐增壽……”

作為“同黨”中人,李增枝住過單間,朱高煦享受過板子,可徐增壽卻沒一點額外待遇,這有點說不過去。

朱允炆將手藏在袖子裏,外麵的天有些冷:“朕點出了朱高煦,唯獨放過徐增壽,原因隻有一個,朱高煦是藩王之子,徐增壽不是……”

借朱高煦敲打下朱棣,告訴朱棣,你兒子犯了錯,但我沒處理他,這是給你麵子,要好好辦事,要不然讓你兒子好看。如果換徐增壽敲打徐輝祖,那就完全沒必要了,徐輝祖是個老實人,也很清楚界限在哪裏,他是不需要敲打的。

當然,徐增壽會不會因為李增枝找他喝酒聊天而害怕,那就不得而知了。總而言之,這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角色。

大朝覲將近,元旦也將近,六部衙門大部分都休假了,隻留下了一些當值人員。按理說內閣也可以輪休了,但大朝覲期間,內閣大臣不露個臉怎麼行……

眼下最忙碌的依舊是吏部與禮部,尤其是吏部,若沒有國子監數學監生的幫助,估計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了,即便如此,吏部也是從早忙到晚,畢竟幾千多外地官員要來,這些官員不是來了見個麵,吃個飯就回去了,是需要在京師過春節的……

別看隻是一千來個縣,合計三百多的府州,就以為就這點人了,一個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可是有幾十號人的,雖然不是每個人都來,但朝廷序列的官還是要跟著的,吏員就待在家裏候著吧。

禮部官員整天都埋頭於“揭貼”之中,所謂“揭貼”,就是初期考核加考語的文書。

官員的考核也並不是年終才開始,而是每個月都有,縣官每個月對所屬官吏功過成績考評造冊送給州,州官每個月對縣官考評造冊送給府,府這一級就不按月來事了,而是按年。一年快到頭了,府官整理整理文件,送給布、按二司衙門。布、按二司衙門翻看幾眼,寫點評語,送給吏部,吏部收到的這一份彙總文書,就是“揭貼”。

大朝覲伴隨著大考核,考核的一個主要依據,那就是“揭貼”。

因為“揭貼”是由地方送到吏部的,所以在大朝覲之前的地方,通常是比較熱鬧的,官員們也很活躍,今天請某個官員去紅樓敘敘舊,明天去哪個官員家裏坐坐,當然,空著手上門是不符合交際禮儀的……

按照安全局的一些情報,有官員在大朝覲之前,趕牛車五輛,載銀銅數萬,行走於野,穿州入府,如果配幾個侍衛,掛上招牌,那就可以充當皇室中央錢莊的運鈔車隊了……

。您提供大神寒梅驚雪的重生大明萬歲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