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 風潮(3 / 3)

如今兩湖和四川的兩巡撫一總督,都算是楊家派係的人了,雖說楊猛與這三人的過從不密,但朝廷那邊這三人的腦門上都是貼了楊字的,同黨,這詞兒三人是逃不掉的。

至於葉名琛,家奴而已!那王懿德畏於自己的權勢而已!如今的江南,兩江的位子還在旗人的手裏,若是能換一個就好了。

楊猛這邊雖說沒有回複曾滌生什麼,但自由傳教與全境通商的弊端,楊猛卻說得很清楚,有了這些曾滌生的折子也就言之有物了。

與剿長毛的檄文差不多,保國護教依舊是曾滌生的主打,割地、五千萬兩賠款、全境通商、自由傳教、各國公使駐京,在曾滌生的折子裏一條也沒有通過。

有曾滌生的煌煌之言,這些全都成了洋夷意圖覆滅大清的陰謀詭計,割外興安嶺或許朝臣們的反應不會太大,但楊猛偷換了一下概念,將普提雅廷所說的外興安嶺變成了大清的龍興之地,這一下,一眾朝臣也有了拍馬屁的理由。

君乃聖君,斷不可做喪權辱國之事,龍興之地事關國體,事關祖宗成法,曾滌生的保國護教疏,也是半檄文性質的東西,不等朝廷那邊回複,在朝在野的許多讀書人都開始響應曾滌生的保國護教之說了。

風潮這東西,有些時候,你可以權當他是個屁,過了就好,但朝廷的官員和作為官員基礎的讀書人,共同推起的風潮,即使是皇帝麵對也要妥協的,大清的社稷,這些年本就岌岌可危,一旦失了讀書人的支持,大清的結局如何,軍機是清楚的,皇帝也是清楚的。

內要剿匪外要禦晦,這話說出來也就八個字,但要做出來,卻是需要金山銀海來鋪就的,肅順的八旗新營,裝備了三千條洋槍,二十門西洋火炮,連著槍炮帶彈藥花了多少錢?不多不少正好一百萬兩雪花銀!

據廣州那邊的消息,英夷在港島聚眾萬五,戰船五十多艘,要想應對這樣規模的英夷,朝廷要出的人馬至少要在十萬以上,而且還要更多的裝備洋槍、洋炮。

三千人就是一百萬兩,要是裝備三萬人,豈不是要一千萬兩的雪花銀?如今的朝廷能拿得出手的現銀,也就三五百萬,這三五百萬可是傾家蕩產才能拿出來的。

宮裏是有不少值錢的玩意兒,但那些東西的主意,哪個敢打?

以曾滌生為首的讀書人,弄出來的風潮沸沸揚揚,可打仗不幹他們的屁事兒,這沒錢怎麼打仗呢?

對此,軍機也是沒招兒的,雲南是有一部分滇銅,但差額依舊巨大,想要內外開戰,朝廷必須另辟財源。軍機的事情隻能做到這裏了,餘下的事情,就該是皇帝做決斷了,有些事兒,軍機也不想承擔責任的,比如大肆的增加賦稅!

要解決軍費的問題,其實也不算太難的,隻要增加稅賦,大清有四萬萬百姓,一人一兩銀子,就是四萬萬呐!這個帳也是讀書人算出來的,但實情卻不是如此。

江南在楊猛的歸置之下,饑民難民的數量在逐漸的減少,但西北、河南、山東、直隸一帶卻不是如此,連年的戰亂、災荒,對農業的打擊是毀滅性的,一兩銀子,如今在江南或許能買半擔糧食,但在西北,一擔糧食的價格已經漲到了五兩銀子,尋常百姓家的兒子女兒婆姨,幾個加在一起,或許值一兩銀子,增加賦稅,可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情。

對於此事,四色棍的處理方法也簡單,問計於楊三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