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衣又叫更衣,就是換上專門的壽衣——最後一身衣服。
換衣前,要給將死之人洗擦身子,老話說這是讓其幹幹淨淨走,寓意一生清白,沒有汙點,到了陰間好交代。
這個活,有專門人來幹。
就是“收屍婆”。
在當時,收屍婆是人們既討厭,又離不開的人物。
俗話說得好:有的人家三輩子不娶媳婦,但沒有一家不死人的。
也就是說,收屍婆,誰家都需要。
早晚而已。
由於收屍婆經常與屍體打交道,大部分人認為收屍婆身上有邪氣,不吉利。
身上還髒。
所以,很多人平時見了收屍婆躲得遠遠的。
特別是結婚辦紅事的人,更不許收屍婆踏進家門,怕衝了喜氣,帶來災禍。
但人們又不敢得罪收屍婆。
如果家裏死了人,收屍婆故意不去給死亡換衣服,也是麻煩事。
收屍婆是個四十多歲的寡婦。
人稱王寡婦。
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到。
隻有死人的時候,才會換上一身幹淨衣服,來到亡者家中。
有人端來一盆清水。
王寡婦先是口中念念有詞。
然後,接過新毛巾,在水中濕了,又擰幹多餘的水,開始給西門慶擦身子。
擦完了,壽衣還沒有到。
誰家也不會給26歲的人,提前準備壽衣。
事出突然,有家人拿著銀子去棺材鋪定製壽衣。
借著這個空檔,王寡婦從包袱裏拿出一個倒三角形的枕頭,墊在西門慶頭下。
民間俗稱此枕為“雞鳴枕”,亦稱“雞寢枕”。
王寡婦嘴裏唱著:
“亡人頭上一隻雞,光會打鳴不會飛,亡人若要迷了路,雞叫一聲自不迷。”
唱得還不算難聽。
但是有點滲人。
這時,壽衣到了。
西門慶個子不小,王寡婦自己弄不動,斷舍離幫忙,才穿好了壽衣。
因為倒頭前沒有換床,在別處斷氣,靈魂留在院子裏。
接下來就要“引魂”。
就是讓靈魂歸附移到穿好壽衣的屍體中。
人有三魂。
人死後一魂駐守屍骨,一魂投胎轉世,一魂奔赴黃泉。
所謂“三魂出竅”就是這個意思。
引魂也稱“托魂”“領殃”。
王寡婦將一條白布從房間梁上穿過。
為靈魂外出搭橋。
又抱來一隻公雞。
在死者倒頭的床上拖幾下。
再將公雞腿上拴上繩子,讓公雞撲騰,通過梁上,從裏間拖到外間。
之後,公雞完成了它的使命。
接下來就要被宰殺,用以祭奠。
做完這些,王寡婦掀開蓋在西門慶臉上的草紙,伸手將睜著的眼合上。
“口琀用什麼?”
古人死後,在口中含放物品,稱為口琀。
民間俗稱為飯含。
把穀、貝類放入死者口裏叫飯;
把珠、玉類放在死者口裏叫含。
根據《周禮》一書的記載,稱“大喪共飯玉,含玉”。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提到:“琀,送死口中玉也。”
其實這種在嘴巴裏含東西在下葬的方式,含在嘴巴裏麵的東西,也叫做壓舌。
古人根據身份的不同,這壓舌也分為,含玉、含壁、含珠、含瑁、含米、含貝、含銅錢、含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