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邊安排衛軍訓練,主要針對海匪可能夜間出動的特征,進行應急防備,一邊派人打探揚州情況,隨時準備拔營進發。
陳知何可算一員儒將,武舉出身,祖上幾代一直在邊鎮從軍,父親在榆林鎮抗擊剎利人中陣亡,後被封為振威將軍。
陳知何中舉後,先是去了邊軍,秉承祖上榮光,曆經多次戰鬥,累功升為參將,率領一營邊軍。
後隨榆林鎮大將軍淮王回朝,先在都衛左軍任職副都統領,後被推薦至揚州衛任將軍,駐地淮上就是淮王封地所在淮陽府的一個鎮子,靠近淮水。
夏朝的軍隊體係是在義軍基礎上結合宋時的軍種建立的,像前期淮軍、楚軍、嶽家軍、韓家軍這些大都在幾十年前佑寧初年改編成了邊軍,一共是七大邊軍,分成對外的幾個大方向。
榆林軍,武威軍布局在河西、河東,麵對的是花刺人。
幽州方向是幽州軍,山海關內駐紮著寧州軍,這裏麵對的是花刺和赤金。
漳州有鎮海軍,這個軍主要是沿海布防。
越州方向是清遠軍,貴州是安義軍,這兩大邊軍主要麵對南趾和大理。
這七大邊軍應該算是夏朝最能打的,不但兵員充足,人強馬壯,裝備也是最精良的。
七大邊軍分設大將軍一人或上將軍一人,將軍和偏將若幹,各邊軍因為都是大軍製,平時常備軍維持五萬人,下轄三個所,所指揮使由將軍擔任,一所五營,每營三千人,營指揮使一般由偏將擔任,一營三部,每部一千人,設校尉一人,一部十隊,隊有隊正,每隊百人,最下麵是旗,每個小旗十人。
當然如果是戰時,可以臨時增加所、營,一個邊軍可以擴到二十萬人,任職大將軍就會加上勳位。
要說戰力是邊軍第一,那接下來待遇最好的就是建鄴的京營軍了,這是由最初的義軍江陰軍和錢塘軍改編而成的,分成都衛軍和禁衛軍兩軍。
都衛軍分成左衛、右衛和內衛,常備軍人數在一萬五千人左右,設都統領和副都統領,衛內設統領,一衛三營,營設校尉,每營一千五百人,一營三都,都有都正,一都五百人,分成十夥,夥稱夥頭,一夥五十人。
禁衛軍分為禦衛軍、殿前軍、侍衛親軍三個部分,禦衛軍常備一萬人,分成三個司,一司三營,一營千人,一營四部,一部五隊,設隊正一人,一隊五十人。
殿前軍和侍衛親軍人數不固定,一般殿前軍在三千人左右,侍衛親軍不到一千人。
按照這個編製,夏京城建鄴常備軍在三萬人人左右,都衛負責京城的對外防禦,主要駐紮在建鄴周邊,禁衛軍承擔建鄴內外城的防衛和巡察,這些軍隊特殊的一點,就是擔任指揮使的人一般都是皇親國戚或者世襲的軍官。
除開邊軍和駐守建鄴的京營之外,夏朝又在每個州建立了屬於兵部直接管理的衛軍,比如揚州就是揚州衛,潭州就是潭州衛。
這些衛軍雖然隸屬兵部,但平時就是駐紮所在州區域內 ,一旦有突發情況,巡察使經過上奏申請可以調動衛軍。
每個地方衛設總兵使一人,有時簡稱總兵,分成左軍和右軍,指揮使分別由參將擔任,所以也叫左參將和右參將。
兩軍均設前後三營,每個營八百人左右,設遊擊將軍一人,一營五哨,每哨一百人,設都尉一人,每地方衛常備軍人數一萬人上下。
夏朝在一些不安定的地方或者盜匪發生頻繁的區域還單獨設了一個承擔地方治安的兵種,戍衛軍。
這個軍種不是常備軍,如地方需要可以自行募集,一般州戍衛軍設州指揮使一人。
分三個營,一營至少有五百人,至多有八百人,設遊擊一人,這個軍種費用全由地方州財政承擔,所以有些地方州隻有簡單的架子,沒有兵員。
但是戍衛軍也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的,隻有不夠安定的地方才有。
大部分是因為有匪患,揚州、杭州海匪之患,潭州、蜀州那邊有苗人之患。
但像廬州、洛州就沒有,荊州、江州則是水軍,也沒有戍衛軍。
也有一些地方縣衙為了維護本縣一地的平安,號召大戶和一些縣內民眾自發組建,參加民間非正規軍,也叫民團,每個民團幾十到幾百人不等,一般設把頭一人,隊長若幹。
民團成員大部分時間在家裏務農或者從事其他行業,戰時直接集合參加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