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五邊戰策(1 / 2)

第三場終於來了。(簡單,不湊數)

五篇策論:“從安國全軍之道論治國之策” “國富論” “民勤於田,尤困,何解?”

“正世風以複古道,何解?” “異族窺邊,有何長久之策?”

前兩篇還好,就是正常的議論文,隻要觀點正確,相關論證明確,思路清晰,一般不會有大的偏差。後麵的三篇就難了,一考民政,管理百姓,二考治理地方,宣揚民風,三考大視野,關乎國家民族之大義。

袁睿花了半天的時間思考,一直在紙上比比劃劃,想著怎麼才能把自家的思路寫清楚。

簡單吃完中飯,午休了一會,袁睿開始動筆。

對於治國之策,他的觀點是,要想國家安定,首先要統一思想,要讓所有的官員、生意人還有農民,都要知道國家安定的意義所在。

再就是,想要國家安定,就要保護國家的安全,維護所有國民的利益不受傷害。

對於軍隊建設,他的觀點首先是,軍人要知曉報效國家的本質,隻有國家安定,才能讓自家幸福。

也同時提出,要讓軍人沒有後顧之憂,確保將士在外用命,家中平安。

接下來引出第二篇,不斷發展國家的經濟,要讓老百姓富裕起來,多開墾荒田,多打糧食,多生產生活物資,隻有社會層麵上有越來越多的物資,國家才能更加強大。

第三篇,要想讓百姓富裕起來,就要讓百姓不能光顧著種田,還要想著怎麼種田,怎麼才能讓田地產出更多的東西。

第四篇,他倡導要樹立榜樣,加強官府獎勵,減輕賦稅......

他不知道這個題目是誰出的,但是他的理解就是這樣,也就按照自己的思路慢慢的書寫。

剛剛寫完第四篇,天就黑了下來,他伸伸懶腰,看著自己寫完的文章,感覺要修改才可以,要是完全按照自己的這種寫法,別說中了,考官不給自己定罪就不錯了。

吃完晚飯,他一下子點了兩支蠟燭,開始修改,特別一些措辭不是很合適的地方,是他關注最多的,這一全神的投進去,直到蠟燭快燃完了,他才意識到已經很晚了。

第二天早上起來,簡單洗了一把臉,吃了兩口,他就趕緊把昨天的四篇策論先謄抄出來。原本想著時間還多,這一耽誤,今天能抄完這些就不錯了。

果然,直到天黑,他才剛剛把昨天的策論正式的謄抄完畢,算是完了一大半。

袁睿累了,不太想寫了,明天就是最後一天,晚上就可以回家了,一些留下的蔬果能吃的幾乎都被他吃了,僅僅留了一點幹糧留在明天中午。

最後一天,看著最後一道策論,他明白時間確實不多,直接寫會更好。

他把西北的穆勒、北麵的花刺,東北的赤金,東海的矮鬼,南邊的南趾這五大敵寇統稱為五邊,針對他們每家的情況進行了分析,同時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當然這些,都是後世很多專家長時間分析研究的成果,放在現在不曉得超前好多。

等到袁睿把這篇策論完全寫完,離本次鄉試結束的時間也就不到一個時辰。

八月二十八日,定安郡主周雲嵐嫁進了徐家大門。

隨著聖上封賞的旨意,還有眾多的賜品下來,讓兩家的婚禮更顯得耀目起來。

這裏還有一個好笑的事情,徐家的聘禮出門了才接到聖上封賞的消息,三十二抬的聘禮對於郡主來說,就不太好看了,按照規則,至少再加十六抬才正常。

這也就是徐家,徐光浚、徐小姐二人也有急智,一邊讓前麵的人稍微慢點走,一邊趕緊從庫房裏又鼓搗出一十六抬聘禮,緊跟在後麵出了徐家,外人竟然根本沒有看出來。

到了八月二十六日,添妝,催妝,周夫人也是把幾份因為聖上冊封郡主新來的賜品加在上麵,算是湊夠了九十六抬嫁妝送進了徐府。

京城的百姓總算見識了一下豪門婚禮的富貴,不說金銀這些俗物,光是那些古物房田就堆滿了一張張抬杠。

沒辦法,兩家都不是一般家庭,再加上兩人又都是老大,男方,是未來的魏國公,女方,是新進的定安郡主,在大夏,那是獨一份。

九月初一,剛剛從前院請安回來的周郡主,看著手裏徐小姐交來的象征內院財政大權的印章,也沒有推辭,先接了下來,然後拉著徐小姐的手坐了下來。

“大妹,我們姐妹這麼熟,我也不客套,我知道你以前很不容易,要照顧婆母的病,還要為家中的事情操心,以後如果需要我做什麼,你盡管開口。”

“嫂子,以後我們就是一家人,什麼都不瞞你,母親的病確實很嚴重,不能在京城長居,特別是大哥外出,是千萬不能讓母親知道的,作為女兒,我隻能先顧老的,嫂子莫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