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最後的勝利者(2 / 2)

禁衛軍一萬人,他親自從中間選了三千兵丁,沒有任何軍官,這裏麵大部分是平常百姓人家的子弟,也是沒有後台,隻聽命令幹活的人。

他將這些人分成三個營,重點就是駐守進出宮城的三條主要幹道,他們的背後是孫誌成安排的殿前軍,任務就是守宮城。

他把經過了解,懷疑可能會有異動的五千人直接安排在內城的各個路口,要求隻有一點,到了夜晚,沒有自己命令,任何人不得放外部官兵進城。

他的想法很簡單,既然這部分人不能放心使用,那就不如放開去,讓他們去外部守著,哪怕反水,也不會影響太大。

禁衛軍剩下的兩千人和大量的中基層軍官被他安排去了內城的多處官衙,五十人一個小隊。

那些軍官正好派上用場,還不怕這些人亂蹦,畢竟不管咋說,以後官是要用的。

這裏,陳知何其實借鑒了一點袁睿在西北提的一點建議,將兵丁分級使用,按照相應的條件去設計用兵。

看著孫誌成他們遠去,陳知何想去找淮王,又不敢。

雖說他也派了幾十名手下拿著手令跟著孫誌成一起去了,這是防止派出去的禁衛軍和殿前軍不知原委衝突了。

但他還是想勸諫一下淮王,現在淮王不應該這樣做!他隻是監國,還不是聖上,再說,即使是聖上,也不能在初登大寶,就大開殺戒,這樣怎麼可以,名聲要不要了。

但他現在什麼也做不得,魏國公遇刺,估計成王和英國公都在家裏等消息呢,自己哪也去不了,這些重臣他一個也見不到,哪裏會有機會勸諫。

京城裏的這些事情,袁睿都是後來知道的,特別是一些非常隱晦的事情,傳來的消息都沒有提及到,還是郡主來了一次通海跟袁睿說的。

雖然郡主有些事情說得很散,但是結合自己的記憶,袁睿總算是明白了大概,自己不死不是幸運,是別人把自己當作餌呢!

是的,袁睿到現在,差不多已經把兩種記憶都恢複了。

按說這是好事,好像修補了黑洞,他想起了非常非常多的事情,記憶中的那些碎片現在已經拚接成了一幅完整的壯麗圖畫,圖中的任何細節點對他來說都是熟悉的。

但是他又迷糊了,搞不清自己到底是誰了,兩個人,兩個思想,一個身軀,經常有一個聲音在體內響起,來吧,來啊,我們打一架,誰勝利了就聽誰的。

當然這些是不能跟郡主和小河說的,自己從黑洞裏穿越了回來,說出來別把兩人嚇著了。

郡主來後,跟他說了很多事,特別是現在朝局的動態,當然還有很多細節,都是郡主後來到了季家莊後告訴他的。

京裏泰寧新皇上位,即大赦天下,這時有心人才想起來那位殺神,原來用意如此。

成王自從大亂後就重病纏身,眼看著一天不如一天,即使泰寧聖上沒有過於怪責與他,也沒有應允他稱病辭去王爺勳位的奏折,放寬他的心。

但是成王還是沒有抵擋住病魔的侵襲,在十一月初六病死家中。泰寧聖上既然沒有降罪與他,當然更不會過於責怪其他人了。

成王死前生怕新聖上對自己不滿,牽連到家裏剩下的唯一一個兒子,他隻能這樣做,想著要是可能,讓自己的兒子平淡一生也未必不是一種活法。

對這個兒子,他是很擔心的,自己中年才好不容易有了這個嫡子,從小就看得很重。

雖說後來側妃黃氏又有了身孕,生下了趙慶放,他還是對這個長子寄予厚望。

可是,哪裏想到,這個兒子從小就不是那種活絡的性子,自從讀書識字後,就一心紮進書堆裏,對外麵的什麼人情世故,名利官位完全沒有興趣。

以至於到了十多歲,還和外界沒有多少交集,更不會去做一些交際溝通,有段時間,連成王都沒有傳位的意思了。

不過有一點,隨著年紀增大,讀的書越來越多,這個兒子越發的穩重,為人更是溫和厚道,不但對家人非常友愛,就是對下人也能和風細雨,頗有古代君子之風。

後來,成王想通了,王位還真就長子合適,至少他不會惹什麼破天大禍出來。

再說,就自己這個王位,做得那麼出色幹什麼,別聰明反被聰明誤,搞岔了。

所以也就在成王病故下葬後的第二天,朝堂上下了好幾道旨意。

有成王長子趙慶秀,正式被冊封為誠郡王,賜翰林學士劉全有小女劉麗萍為正妻的旨意。

還有虢奪順城侯長子孫運德的繼承資格,遷其家人至越州的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