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火熱的天堂島(1 / 3)

第239章火熱的天堂島

發生在天堂島熱火朝天大幹的場景,是大唐王國10多年來高速發展的縮影,以華人移民為主的大唐國民,在優渥寬鬆的發展環境下,煥發出了極大的建設熱情。

所有人都明白;他們是在為創造自己未來的幸福生活而努力。

根據《授田法案》;

舉凡遷往人煙稀少北方和南方內陸省份墾殖的王國居民,可以免費獲得一塊10英畝的土地,以優惠價格獲得一塊不超過50英畝的土地,可以耕種,放牧,滿8年可以轉讓。

作為大唐王國的海外領地,天堂島同樣執行《授田法案》,隻要抵達該島的華人移民就可以獲得大唐王國居民身份,獲得每人不超過60英畝的土地,也就是300畝。

前提條件是做兩年的包身工,沒有薪水,隻負責食宿,要根據安排力所能及的務工。

最後根據表現分為優、良、中、劣四等,評價越高的移民可以優先選取田地,其分到土地越好,比如臨近溪水和灌溉水渠,地勢高不易淹沒,土地平整肥沃等等。

這樣的移民政策在神州大地造成極大轟動效應,不要說難民,就是無地農民和地主雇農,全都紛紛的報名要求移民,人數以數十萬計。

土地,對清國人擁有無與倫比的誘惑力,很多殷實的小地主家庭都忍不住誘惑,舉家移民天堂島。

前往天堂島的船票便宜的多,大統倉26兩白銀起,在神州南部省份至新西安單程5天5夜便可抵達,自費購買船票者可免除兩年包身工勞動義務。

有的地主家庭人口眾多,一次性遷移十幾,二十幾名家族成員是普遍現象,最多的甚至上百口家族成員集體遷徙。他們有能力購買船票,抵達天堂島後,便可以獲得最多數千畝的土地(大部分以優惠價格購買,少數達到數萬畝之巨)。

這樣的巨大誘惑力,就是地主家庭都擋不住。

大唐王國和滿清簽署過類似於美方的《望廈條約》,又名《中美五口通商條約》,條約規定唐王國在神洲正常經商,貿易,勞工和其他往來,地方政府不得予以蓄意幹擾,必須要給予尊重和協助。

在外交、通商方麵享有與英國同等權利,並且享有領事裁判權,即唐國公民觸犯刑律,必須要交由唐國公使館處置,滿清官府無權過問,擁有一係列超國民待遇。

也正是因為外交條約為基礎,沿海省份官府大部分不敢留難,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大批人口外流。

事實上

大量人口外流也為當地政府減輕了負擔,兩廣地區向來人多地少,江浙閩地區同樣如此,因為土地和爭奪水源激發的宗族械鬥每年數百起,傷亡超萬人。

巨大的人口壓力就像洶湧的洪水,適當的分流,也有助於減輕地方官府壓力,最直觀的表現就是逃難人群少了,城鎮鄉村乞丐少了,溺嬰惡習不再像早期那麼普遍,甚至宗族間大規模械鬥也少了。

實在過不下去,讓那些年輕人闖蕩北美去吧,總是一條活路。

4月27日

第一批來自神州大陸的移民抵連天堂島(新幾內亞島)東港,這批移民在海上整整走了10天10夜,比移民新西安的華人在海上待了多一倍時間。

這批移民總數1.63萬人,分乘17艘移民船和貨船抵達,他們的到來,讓東港瞬間便熱鬧了起來,城鎮建設進度陡然提速。

董傑作為東港建設指揮部主任,對此早有規劃,在他胸有成竹指揮下,先將八千華人移民劃入屯墾隊,2000人劃入伐木隊,500人劃入燒荒隊,選取有木工和泥瓦工手藝的2200餘人加入建設隊,3700多名婦女劃入采摘隊,飼養隊,後勤隊,剩餘的會看病的看病,會燒磚的燒磚,會編織的編織,會做飯的去做飯,會唱戲的閑暇給大家唱唱戲,輕鬆下,各有分工。

肉眼可見改變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燒荒繼續在進行中,由於充沛的勞動力抵達,燒荒過後的焦黑樹林迅速被伐倒,無數的大樹根被刨出來拖走,然後手扶拖拉機進場清理場地。

按照石灰線修建起灌溉水渠,一座座高大的水車沿著河邊建立起來,清澈的溪流順著灌溉水渠流淌進田地裏,一望無盡剛剛開墾出來的田地冒出綠芽。

三個多月後

當這些農田收獲第一茬糧食和蔬菜,將意味著東港具備了自我發展的能力,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莊稼一年三熟,壓根不用擔心吃不飽飯。

東港上千平方公裏的平緩丘陵地區,一片片樹林被烈火焚燒,然後重複著伐倒大樹,開墾良田的程序,勤勞的華人移民迅速改變著這裏的麵貌,令其變成又一個江南水米之鄉。

在東港城鎮建設中

深挖的排水渠用磚石砌成,覆蓋泥土壓實後,用石灰和煤渣反複碾壓,然後鋪上一層碎石再鋪上一層煤灰,最後鋪砌石板,形成寬敞而整潔的道路。

道路兩邊大量的建築拔地而起,每一天都有數千名工人在修建房屋。

鑒於本地區處於熱帶潮濕地區,麵海背山,所以這裏的房屋采用紅磚鋪地,紅磚砌到一尺半高的位置,然後再用木方修築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