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遣使來朝(1 / 3)

一個多月後

大明宮廷內

皇帝李察接到外交部呈送的奏表,言及扶桑王國遣使上表慶賀大唐帝國文武鼎盛,足當為萬國表率,大國威儀令四夷賓服,足可稱天朝上國矣!

扶桑國遣使言辭懇切,態度謙卑,並請封號……

這一下

可把李察整的懵了,在短暫的遲疑後迅即狂喜起來,從內心抒發出一種濃濃的優越成就感覺,暈淘淘的足以醉人。

此時此刻

李察能夠深刻體會到昔日神州大陸鼎盛時期,曆代漢唐明清朝廷君主那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豪情滿懷,那是權力欲達到極致的滿足。

怪不得曆朝曆代大一統的帝王,都喜歡搞周圍小國宗藩這一套,這是最能表現皇權的極致影響力方式,很有一種“天下盡在我手”的儀式感。

君不見

大英帝國也喜歡搞這種調調,自從維多利亞女王時代進入鼎盛時期以來,每年的春季,女王陛下都會在白金漢宮舉辦盛大的頒授勳章儀式。

除了為大英帝國統治和海外殖民立下汗馬功勞的英籍人士,還包括並不限於整個歐洲各王室成員和臣民,以及殖民地上的歸附民族。

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就獲得最高等級嘉德勳章,此外還有法國,荷蘭,普魯士,甚至西班牙王室,都獲得過等級不同的英國勳章。

印度次大陸的數百土邦王傳承,都需要大英帝國女王陛下封授,才具備名正言順的合法統治名義。

這種做法,無疑是淩駕於歐洲各王室和殖民地土邦王公之上的作派。可以看成是歐洲版的宗藩模式,相對而言更平等一些,也更易於接受。

扶桑國遣使來朝奉上賀表,那就是極具東方特色的宗藩關係了,意味著扶桑國將奉大唐帝國為天朝上國,自甘藩屬地位,這是何等的榮耀?

驚喜來得太突然,讓李察無法壓抑內心的狂喜翻湧,仰天哈哈長笑起來,聲震殿堂。.伍2⓪.С○м҈

“哈哈哈哈……好,好,好,聯心甚慰啊……”

扶桑國奉上賀表朝貢的意義格外不同,格外重大,遠非琉球這樣的小國可比,雖然出乎所料但在情理之中。

細想一下,如今的扶桑國有什麼?

如今正值原來曆史上扶桑國幕府統治末期,若沒有什麼變化,革新派與幕府守舊派將在今年下半年爆發內戰。

內戰的結果將以幕府守舊派暗然退場告終,明治天皇於明年,即1866年正式親政,從此拉開了轟轟烈烈“明治維新”的大幕,影響了整個東亞和東南亞乃至太平洋局勢百餘年動蕩局麵。

扶桑國的“明治維新”是全麵的西化,以“散發脫刀令”為開端,全體扶桑社會從教育,軍事政治,生活習俗到禮儀竭力融入西方文化,實現顛覆般的改變。

僅從這一點來看

扶桑國“明治維新”的革除前朝積敝的決心,遠比大清朝“洋為中用”來得更徹底,更堅決,實際效果也更好。

“散發脫刀令”提倡士、農、工、商(時稱四民)不梳發髻(月代頭)、武士不帶刀(注,幕府官吏著禮服必須帶刀),提倡穿著西裝以破除舊習,全社會倡導“開化文明”雲雲。

現如今一切都沒發生,扶桑國依然是那個腐敗橫行,積弊叢生的幕府統治時期,全國上下230餘藩各自為政,將整個扶桑分割成一盤散沙。

交通極為不便,商貨流通代價高昂,每經過一個藩主的地盤都要繳納過境稅和其他各種名目的稅收,標準還不統一,完全看藩主喜好而定。

這就導致整個扶桑國完全處於割裂的小農經濟狀態,壓根也無法發展商業和工業,更看不到擺脫貧窮落後走向富強的丁點兒希望。

若不能夠砸碎這樣的封建枷鎖,重塑新世界,扶桑國怎能迎來“明治維新”的希望?

李察覺得;

扶桑國維持現在的幕府統治就挺好,貧窮落後也挺好,反正吃糠咽菜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了,多堅持個幾十年很難嗎?

擺在李察麵前並非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

接受扶桑國賀表那是母庸置疑的事情,而且要全社會大力宣傳,這是彰顯帝國榮耀,提升國民自信心和凝聚力的大事兒,值得大書特書。

東方世界的宗藩關係由來已久,最早源於漢代,至唐時達到鼎盛時期,明、清兩個朝代重新確立了天朝上國的尊貴地位,令四夷來拜。

例如大明皇朝定都金陵後,次年,高麗國王顓遣使上表慶賀明朝開國,並請封號。

朱元章應其之請,於洪武三年遣使持金印文誥,封王顓為高麗國王,從而確立了兩國的宗藩關係。

“自是貢獻數至,元旦及聖節皆遣使朝賀,歲以為常”。

是年,明朝開科取士,詔準高麗等國“行修經明之士……貢赴京師會試,不拘額數選取”。

曆朝曆代,中央皇朝與周邊小國宗藩關係的禮儀,朝覲已成定例,既彰顯了天朝上國的威嚴,又照顧到了小國的顏麵,相關事項隻需按圖索驥即可。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扶桑國遣使上賀表,遠在南洋的蘭芳國聞及此事,亦不遠萬裏遣使來朝,這是我大唐帝國興旺昌盛之兆啊!”

內閣總理大臣柳賢君等一眾朝臣在殿外就聽到陛下暢快的大笑聲,匆匆而來滿臉笑容的恭手作喜,又帶來了一個令人振奮的好消息。

蘭芳國遣使來朝?

李察僅微一驚愕便反應過來,隨即點頭大笑著說道;“哈哈哈哈……好,好,這喜事接踵而來,當真是帝國興旺昌盛之兆,鄭愛卿,你近期擇一良日,朕當率領文武百官焚香祭祖,昭告上蒼,方為正理也。”

“微臣領旨。”皇家秘書處長鄭源神情恭敬的領命。

皇帝陛下心情大好,柳賢君等一幹重臣湊趣的奉上喜話兒,將殿堂裏氣氛渲染的喜慶而又熱烈,說說笑笑的便將幾件重要的事情定了下來。

無非是禮製,待客規格,地點,何人主事等等相應事宜,這些都有成例可循,隻不過缺一些物什地方而已。

議會撥一筆專款,按製循前唐皇朝時舊例即可。

說起來也蠻有意思,大唐帝國此前隻有一個藩國,即琉球王國。

在北美地區這地界,曾經遭受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統治中美洲或南美洲各國,壓根也不知道宗藩關係是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