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
不等李常順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何事。
旁邊數道聲音同時響起。
“李侍郎,蘇夫子沒有與人滋事鬥毆,他隻是在為我們伸張正義!”
“那蠻夷和腐儒該打!”
“此事因我而起,要罰就罰我吧!”
文世傑等太學院學子上前一步,齊齊為蘇長歌出聲。
而聽到他們這番話。
百姓們也跟著一起呼喊求情。
“蘇狀元他是冤枉的!”
“不能給他治罪!”
“蘇狀元為我大晉讀書人討回公道,他沒有錯!有小人在誣陷他!”
“望李侍郎明鑒,莫要冤枉良善!”
一陣又一陣的呼喊聲響起。
數萬人同時開口求情,宛如鋪天蓋地的聲浪,瞬間震響整片天際。
而在這片聲浪當中,李常順格外懵圈。
我是誰?我在哪?
他們的話我怎麼一句都聽不懂?誰能告訴我到底發生什麼了?
隨即,李常順用求助的目光看向蘇長歌。
希望他能給自己解釋清楚。
但卻被蘇長歌給無視。
隻見他轉過身麵向身後的眾多百姓,拱手行禮,語氣凝肅的說道。
“諸位大晉義士。”
“今日之事,公道自在人心。”
“你們此行能來相送,為了道義發聲,長歌感激不盡。”
“但送君千裏,終須一別。”
“不過還請諸位放心。”
“當今陛下聖明,必然不會被奸佞蒙蔽,肯定會秉公處理此事。”
話雖如此,但語氣卻讓人感覺有些低沉。
百姓聽到蘇長歌這番話。
再想起路上聽學子們所說的嚴院長,還有那些跪舔蠻夷的腐儒。
心中不由同情起蘇長歌來。
明明是不忍看見同胞被蠻夷欺辱,所以仗義出手的大丈夫。
如今卻反被奸佞誣陷。
即將定罪!
霎時間,百姓們心中升起一股怒火。
不行,我們絕對不能坐視蘇狀元這樣的仁義君子被奸佞陷害!
這一刻,民怨沸騰。
但僅僅隻是這樣還不夠。
畢竟民心是最容易被人引導的,隨便來個人挑撥幾句就會四分五散。
所以,蘇長歌決定火上澆油。
讓百姓們一直堅定不移的站在他這邊。
唯有這樣。
才能更改老皇帝的決定。
唯有這樣。
才能讓大晉民心向陽。
也是唯有這樣,才能一掃之前的怯弱之風,讓大晉百姓齊心協力抗擊蠻夷!
若是天下人人麵對外族時態度剛烈強硬,豈會有和親納貢之說?豈敢腐儒在大晉土地上,公然偏袒跪舔蠻夷?!
其實在文世傑一事上。
蘇長歌本有無數更好的解決辦法,甚至隻要掏出太子令牌就能解決問題。
但他為何選擇最簡單粗暴的?
不僅僅是為了博取民心,更重要的就是借此事喚醒百姓的鬥誌。
若隻是道聽途說。
百姓們頂多是口頭褒揚兩句。
隻有親身參與其中。
他們才能感受到那種為了公理、正義發聲,所帶來的酣暢快感。
才能真正做出改變!
隨即,隻見蘇長歌開口道。
“太學院學宮等腐儒毫無文人氣節,助夷欺內,向蠻夷卑躬屈膝。”
“若人人如此,我大晉名存實亡!”
“幸而還有沙場上浴血奮戰的將士,以及諸位心懷仁義的義士在,我大晉子民的脊梁才能免於被外族蠻夷踐踏。”
“我大晉風骨才能堅韌不倒!”
“而今日,長歌能得在場諸位仁義之士相送,頓覺此生無憾。”
“特贈詩一首。”
“彰我大晉義士風骨!”
蘇長歌抱拳行禮,神情莊肅,像是臨刑告別,一去不複回的樣子。
看到這一幕。
百姓們臉上露出沉重之色,望向他的眼神飽含敬意。
也就在此時。
蘇長歌的聲音在眾人耳邊響起。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
“借問誰家子,大晉男兒郎。”
騎著白馬向西北馳去,有人問我是誰家的孩子,我乃是大晉的好兒郎。
“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
年紀輕輕就離別了家鄉,到邊塞顯身手建立功勳。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
“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
拉開弓如滿月左右射擊,一箭箭正中靶心不差毫厘,飛騎射裂了箭靶。
“長驅蹈蠻夷,左顧淩戎狄。”
我隨大軍平定蠻夷直搗敵巢,再回師橫掃戎狄驅逐敵騎。
“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
上戰場麵對著刀山劍樹,從來不將安和危放在心裏。
“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
“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