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徒有歸飛心,無複因風力。(2 / 2)

因為周星弛的五部作品《審死官》《家有喜事》《鹿鼎記》《武狀元蘇乞兒》《鹿鼎記2》票房大爆發,包攬了那一年票房榜前5名,這一年也被稱為“周星弛年”。

但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樹大招風絕不是說說而已。王京多年後在節目《圓桌派》上公開表示,香江電影的沒落,便是從周星弛的《濟公》開始。

當年台島片商王英詳以3000萬的價格買下此片的發行權,然而該片上映後票房慘敗。因此台島片商意識到港片並非是電影市場中的“靈丹妙藥”,於是集體要求降低價格。

但這個要求卻被香江電影公司拒絕了,因為長期以來台島電影都是以港片作為主要來源,在他們看來如果沒有港片,台島院線將沒有新電影能夠上映。

然而香江電影人這一次卻要為他們的傲慢付出代價,因為台島開始大規模引進好萊塢電影。

香江本身就這麼點地方,此時人口也隻有五六百萬,先天不足的情況下香江電影之所以能夠騰飛,很大程度上其實就是依靠台島兩千多萬的電影市場讓它吸血和無條件的供養。

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台島電影基本上名存實亡,完全是敞開懷抱讓港片跑馬圈地,之前港片在台島享受本地化待遇,發行不受限製,稅率低,說好聽點叫港台一體化,難聽點就是港片的後花園。

台島片商是從1993年開始撤資的,自此港片失去了最重要的市場來源。香港電影的潰敗的導火索,就是台島這個最大買家的撤退。

1996年港片收入已跌至1992年的近一半——6.59億港元。更致命的是港片的海外收入跌得更狠:

從95年的11.6億,一下跌到了96年的4.3億。跌幅高達63%。

為什麼香江電影發生斷崖式衰落的年份是1996年呢?

因為這一年台島徹底放開了對西片的限製,自此宣告台島電影市場徹底淪為好萊塢的殖民地。

王京特地把星爺單拎出來講,當然不排除可能有一些個人因素在,但也說得過去,誰讓星爺當時風頭無兩嘛!

當然了,台島片商也不可能因為一部電影賠了錢,就要求港片整體降價。其實是以《濟公》為代表的,一大批頭部香江明星主演的港片逐漸都開始不賺錢,隻是這部電影賠的最多引爆了這場矛盾衝突而已。

不過王京還是沒有說到點子上,在台島發行港片為什麼賺不到錢了?為什麼台島觀眾突然不愛看港片了?

究其根本原因就是90年代初,以《終結者2》和《侏羅紀公園》為代表的好萊塢電腦CG大片徹底興起。

通過票房數據比對不難發現,港片衰落是伴隨著好萊塢的東進和全球化進程的。

這是一種全新的物種入侵。好萊塢大片以超前的CG特效、宏大的敘事模式、獨特的劇情設定,對港片乃至於國產電影進行了全方位的降維打擊。

幾年之內,香江60%以上、台島90%,泰國80%、日本65%的市場份額相繼失守,亞洲成為好萊塢電影發展最快壟斷性最強的海外市場。“東方好萊塢”原有的市場影響力徹底退位讓賢。

事實上不光是台島觀眾頂不住,甚至就連香江本埠的觀眾也沒扛住,93年的《侏羅紀公園》在香港狂收6189萬票房,比港片年度冠軍《唐伯虎點秋香》多了2000多萬。

97年卡神的鴻篇巨製《泰坦尼克號》在香港狂攬1.28億票房,比港產本土票房王《功夫》多了整整一倍。

星爺確實是很厲害,但是在時代大勢麵前,個人的勇武往往隻是螳臂擋車。

徒有歸飛心,無複因風力。

海外市場集體淪陷,本土票房節節敗退。捉襟見肘的困境,讓香江電影無力承受數字技術電影動輒上億美元的製作成本,再也難以展翅高飛。

。您提供大神車夠快的華娛之出名要趁早曹孟郝邵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