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燕晉的大軍和鎮南王的大軍僵持不下的時候,朝廷的大臣們還以為這是什麼戰術,倒也不慌不忙。
但是隨著僵持的時間越來越久,就算是對燕晉信心滿滿,大臣們也漸漸意識到了不對勁。皇帝也漸漸失去了耐心,恐怕拖延越久,變故越大,當即就下旨給燕晉,要求他立馬動手!
然而在皇帝的聖旨還沒出宮門沒多久,就有八百裏加急的軍情上報——燕晉投降了!
皇帝前一天還在和自己的心腹商討,等到戰勝之後該如何將燕晉手裏的兵權給收回來,算盤正打得叮當響呢,就突然間被燕晉這一招釜底抽薪給打了個措手不及!
燕晉怎麼會投降?!
皇帝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如遭雷劈,本來年紀大了身體就不康健了,頓時急火攻心差點暈倒,但是他知道,這時候不是病倒的時機,愣是撐著急召大臣入宮商討對策!
急召發出去,許多大臣衣服都沒穿好就趕來了,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頓時是一片嘩然。
兩天前,燕晉還是大慶的戰神,無數人交口稱讚的賢臣良將,是汴京安然無恙的一顆定心丸。但是現在,這顆定心丸投降了。
好好的戰神,喂足了他兵馬,養大了他的大軍,浩浩蕩蕩地衝過去,不說是拚死保家衛國吧,也至少好好打一場,不求你發揮全部實力,意思意思一下,也能把鎮南王消耗一陣子。
結果燕晉竟然打都不打,在鎮南王的陣前溜達了兩下,直接投降了!
大臣們怒罵燕晉貪生怕死,群情激奮,恨不得一人一口唾沫星子把這個膽小鬼給淹死!
皇帝卻疲憊地擺擺手,讓他們先別罵,先想個辦法。
這下子,剛剛還各個揮舞著手臂恨不得衝去江南打燕晉一頓大臣們,頓時啞口無言了。
是啊,燕晉都投降了,誰去擋鎮南王?
燕晉的人馬其實不算多,但是貴在都是精銳之師,光是他靠著著這點兒橫掃江南叛軍,就已經看出來這支軍隊勇猛無匹了!
鎮南王也不是好相與的,和承平日久的中原不同,鎮南王的兵馬時常要和周圍邊境的小政權打仗,不說是有燕晉的軍隊那麼猛,也是吊打其他州府那些常年不打仗的軍隊的。
這兩個人湊在一起,嚇都要嚇死人了!
在一片沉默中,兵部的一位侍郎,小心翼翼地提出了一個猜想:燕晉這樣厲害的人,竟然見到了鎮南王的大軍就投降了,是不是他們的探子所報的鎮南王三萬大軍,是錯的呢?
燕晉手裏麵兩萬精銳,打三萬鎮南王大軍,應該也是夠了的。他之所以在鎮南王的陣前觀望了一下就投降了,是不是就是因為鎮南王的大軍遠遠超過了三萬?
如果人數是六萬、十萬呢……是不是這樣就可以解釋,為什麼燕晉不戰而降了?因為根本打不過啊!
這個猜想十分合理,但是又太叫人毛骨悚然了!
這位兵部右侍郎提出了這個猜想之後,又老老實實地回到了大臣中間——侍郎姓謝,家裏有個族叔叫謝俊,隻是時間過得太快,已經沒有幾個人記得了。
在場的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這個驚悚的猜想吸引了,包括皇帝,都被弄得一個激靈。
如果真的是六萬以上,乃至十萬,加上燕晉的精銳之師,那就是十幾萬了。而大慶的主力軍正在北邊鎮守,一旦調回來金人隨時有打過來的可能,但是如果僅僅依靠汴京的守衛……
偏偏此前所有人的希望都押在了燕晉身上,愣是沒有其他的準備。
隻是現如今還能怎麼辦?隻能硬著頭皮扛唄!
皇帝一邊下旨給北邊的蕭老將軍,讓他調兵回援汴京;一邊派人前去沿路在關卡處阻擊叛軍。
朝廷正手忙腳亂地調兵想要組織抵抗。誰知道第二天一道消息傳回汴京,再次把本就低落的士氣,打得再次潰散。
本來就強撐著的皇帝,聽到消息差點昏過去——太子陳端,這一次又又又落在了鎮南王手裏!
容妃接到消息的時候,更是如遭雷劈!但是她比皇帝還要慌,陳端是她唯一的希望,這個兒子傾注了她所有的心血,就是碰傷一塊油皮她都要緊張,落在鎮南王手中,實在是太危險了。
更不用說燕晉還知道她當年誣陷重光太子的事!就算是她已經讓崔家閉嘴了,可是現在燕晉都跟著鎮南王叛亂去了,要是哪一天把消息投給皇帝,容妃要怎麼辦?
要是搞點兒宮鬥和政鬥,容妃還能摻和一腳,可如今卻是打仗了,容妃哪有什麼好辦法?隻能像是瘋了一樣地打壓崔家。
都說屋漏偏逢連夜雨,人倒黴的時候,往往是喝涼水都塞牙。
陳端被抓的消息傳來的第二天早上,才勉強確定了阻擊燕晉的人選,皇帝心力交瘁,就有大臣開始勸皇帝了。
說什麼皇陵不安全,應該把三皇子陳秋接回宮裏來。雖然沒有明說,但是意思也很明確了——鎮南王又不是什麼慈善家,眼瞅著這回太子大概是真回不來了,陛下您就剩下這一個能頂用的兒子了,接回來頂上吧。
皇帝究竟在想什麼沒有人知道,隻是他還沒有表態呢,容妃慌了。
她從太監那裏得知了提出這個建議的幾位大臣,在容安宮砸了無數杯盞之後,就開始瘋狂地打壓報複這幾個人。
果然,容妃一出手,安靜了一天。.伍2⓪.С○м҈
說來好笑,鎮南王都要打過來了,容妃這邊還在搞內鬥呢。
可是隨即,第二天、第三天,上奏要接回陳秋的人越來越多,朝會上,甚至齊刷刷地跪了一地的大臣,要求隻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