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顧名思義是一種模仿螳螂動作以及神態的拳術,在其之上還有一種對其特性概括的總稱【象形拳】。
【象形拳】源遠流長,光是在淩雲前世的武術傳承中【象形拳】就有因拆分或者精煉發展出不少現代拳術。
要追溯起【象形拳】的起源的話,便可以再次提起那句古話“天下武功出少林”。雖說各脈傳承起源是各有說法,不過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少林象形拳】。
就連淩雲現在傳承的【六合拳】、【六合槍法】、【心意拳】都與少林有著密不可分的因緣聯係。
這【螳螂拳】的創始人王文成也是在初練少林武功後,於一日觀螳螂鬥蟬得到啟發隨後在不斷積累改良開創的拳術。
這【螳螂拳】的手法有勾、摟、采、掛、黏、沾、貼、靠、刁、進、崩、打十二字訣。
開頭四字的“勾、摟、采、掛”是其拳術中最為精巧的“防手”,這四手以螳螂用鐮刀捕食的姿態去控製對手或者抵禦攻擊,便於最後四手的“攻手”發出。
這【螳螂拳】的進攻更是連續不斷,有著“不刁不打,一刁就打,一打幾下”的說法。
龍傲天那兩手控製住淩雲雙臂的動作正是【螳螂拳】“勾、摟、采、掛”的標準示範,隨後也正如螳螂捕食一般獵物走投無路便是直接出擊的【七星崩打】。
淩雲也在【螳螂拳】的牽製和快打中失去了施展多種變化和手段的空間,莫不是淩雲用勾腿詐了一波,這之後怕是隻能單方麵承受攻勢——
“煩人!”雖然隻是一個回合的交手被龍傲天預判到動作,但看到這種牽製之後不斷壓製的戰鬥方式被人模仿淩雲也難免有些煩躁。
心緒雖有不寧,但在這種極近距離的戰鬥環境中淩雲是一刻都沒有鬆懈。
借著近距離的視野遮蔽淩雲舞起右臂為左拳非慣用手的擊打做掩護,於此同時龍傲天卻是做出與擊打是哪個拳頭都無關的轉身動作。
隻見龍傲天以側身應對淩雲,在淩雲的拳頭襲來時他身體轉入淩雲身內側。左手順入左拳上臂,右手扣住下臂拳頭——
【左封勾掛】
淩雲在束縛即將閉合時,震臂揮舞趕忙抽身出來。同時借左拳回收的勢快速砸出右臂,這右臂會直接砸在處於淩雲身內側的龍傲天後背。
龍傲天這裏在淩雲抽回拳頭的同時他驚人的身體製禦能力再次發威!
龍傲天的勾手和掛手並未變形,收去捆縛物體也隻是讓它像失去堵塞物的齒輪快速旋轉了起來。這次“旋轉”也快速地讓勾掛來到下處淩雲出拳的地方——
【右封勾掛】
淩雲隻能再次抽手變招!兩次旋身讓兩人的位置來到了貼身處,淩雲也是快速齊合雙臂掄出——【雙龍入海】
由於龍傲天已經來到了淩雲的貼身處,淩雲這中線掃打雙臂必定會夾擊到龍傲天的肋骨。
龍傲天想要在此抽身隻會讓夾擊的部位由手臂變成拳頭,造成的傷勢不僅會更重甚至有可能直接喪失戰鬥能力。
龍傲天卻是再次做出驚人動作!
隻見龍傲天再進一步兩臂同起,小臂與手掌形成鐮刀樣式。這挺進的一步快速地將兩把“鐮刀”扣在淩雲的肩膀上,龍傲天順勢往下一壓——【螳螂捕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