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留守和監國是兩個性質的詞彙,留守隻是等候停用,監國是正式分享君主的權力。
朱高熾做朱棣的太子,從永樂六年起,就開始了長久的監國生涯。
朱棣在永樂六年二月份,給皇太子朱高熾的敕喻言:除在京文武衙門,凡有內外軍機及王府切要事務,悉奏請處分。其有各處啟報聲息。
寫給監國的奏疏是啟,寫給皇帝的奏疏是奏。
大明的監國是與皇帝共享皇權,而皇帝除了在京文武衙門的人事任免、內外軍機、王府要事,其餘的事情都留給監國去處理。
這可比首輔、宰相的權力還要大許多許多。
朱祁鈺在做監國的一個月時間裏,權力比朱高熾還要多上數分,比如他試探的任命於謙從兵部左侍郎升為兵部尚書,總督京師軍務,就是任命在京文武衙門。
比如調遣備操軍、備倭軍入京是內外軍機。
誰讓朱祁鎮被人俘虜了,沒辦法處理政務呢?
朱瞻墡居然做過監國?
“當初孫太後要了襄王金印入京,陛下可知此舉何意?”於謙再次開始和朱祁鈺排兵布陣,兵推棋盤又長又短,比如這京師之戰,就隻有十幾個回合,下一次很快。
朱祁鈺認真的想了半天,忽然明白,孫太後作為宣宗皇帝朱瞻基的皇後,為何在國家飄零之際,非要把襄王朱瞻墡的金印請到京師了。
這哪裏是請人家做皇帝,這分明是問朱瞻墡你死不死。
若是朱瞻墡那時候答應了,進京之前,每一天都是朱瞻墡的死期。
孫太後絕對不會允許襄王府旁支入大宗,宗藩為帝。
先帝朱瞻基又沒有絕嗣,庶孽的確是庶孽,但那是先帝的孩子,若是朱瞻墡為帝,那孫太後是什麼?
皇太嫂?
於謙留足了時間給朱祁鈺思索。
朱祁鈺也明白了孫太後為什麼把襄王的金印交了出來,一來放棄自己翻盤的所有機會,將國家社稷徹底托付給了朱祁鈺這個庶孽子。
朱祁鎮都被一劍給殺了,還能如何呢?
二來,就是這朱瞻墡遠在襄陽府,太後一個婦道人家,對這個皇五叔,沒有太好的辦法。
於謙見陛下已經全然想明白了京師之戰之前的事兒。
陛下不是糊塗人,不需要他整天跟陳循一樣喋喋不休。
於謙繼續說道:“仁宗皇帝龍馭賓天,忠靖公夏元吉受顧命,時宣宗皇帝為皇太子,監國南京,有漢庶人之亂,誠孝張太後密令襄王監國。”
“而後宣宗皇帝自南京至北京登極,襄王留守京師,直到宣德四年,才就藩長沙府,隨後遷襄陽。”
漢庶人何人?
漢王朱高煦,朱瞻基他二叔。
當時仁宗皇帝朱高熾,走的太急了,同為嫡出的漢王朱高煦,就生了點別的心思。
朱瞻基親征討伐漢王叛亂,朱高煦無奈投降,被貶為了庶人,關在了西安門內,所以叫漢庶人。
朱瞻基去西安門內的高牆,看望他二叔,彰顯親親之誼,結果朱高煦伸腳,絆倒了去彰顯親親之誼的朱瞻基。
朱瞻基大怒,將一個銅缸把他二叔扣起來,外麵加上火炭,活活烤死,隨後族誅了漢王一家。
朱瞻基和他爺爺朱棣一樣,是願意留下一點體麵的,但是朱高煦不肯體麵,那自然隻能幫他體麵了。
比如和二叔朱高煦一起通謀叛亂的三叔,趙王朱高燧,朱瞻基就沒有動手清理,也未曾有什麼薄待,世係未曾斷絕。
對於善後之事,大家都會留下一層體麵。
“陛下,南京高牆裏還有建庶人,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現在也五十多歲了,臣以為放了,彰顯親親之誼,以安天下宗親之心。”於謙終於圖窮匕見,他在勸陛下仁恕之道。
建文帝的幼子朱文圭,那是朱棣留下來的體麵,也是一張牌,這張牌打出去,就可以安定天下宗親之心。
建文餘孽都可以寬恕,各府宗親,安心在自己的王府裏造孩子就是,隻不過比以前多了繳稅納賦之事。
陛下要推動親、諸王、勳臣、外戚、縉紳一體納糧,那就得打出一張牌來,安定宗親那顆惶惶不安的心。
意思很明確,錢少了,人還可以在。
朱祁鈺認真思考了一番對著興安說道:“你去把胡尚書找來。”
於謙等待著陛下的決定,這張牌不打,放著慢慢也浪費了,畢竟人都快死了。
還不如打出去,讓天下宗親無話可說。
胡濙其實並未走遠,他還在講武堂,他作為資曆最高的永樂老臣,對於厲兵秣馬之事,還是頗有心得。
大明最初那些年,是勳戚不分家的,勳臣的子女嫁個皇帝為妃為後,並不少見,同樣,大明最初那些年,也是文武不分家的。
其實現在的景泰朝,依舊保留著一些初年文武不分家的慣性。
比如於謙他是文臣還是武將?比如金濂和寧陽侯陳懋抵背殺敵,金濂是文臣還是武將?比如三征麓川的文進士王驥,已經封爵了,是文臣還是武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