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濙聽到王複投效瓦剌的消息,就在思考這個問題了。
他猜測其中有事。
皇帝是什麼性子?稍微有些急功近利,對待奸細毫不留情。
而且皇帝身邊現在有個於謙,那對奸細更是冷血無情。
他壓根就沒去自己的小閣樓,聽聞消息,就開始向聚賢閣來了。
陛下的反應沒有超出他的預料,朝臣們的反應,也沒有超過陛下的預料。
這王複真的要叛了,此時王複的家人早就在流放的路上了,說不定陛下一怒之下就殺人了。
胡濙坐下之後,就準備拿出水桶和抹布,好好把這地洗一下。
群臣看到胡濙要說話,皆是眉頭緊皺,這件事,難不成另有隱情?否則胡濙這個老滑頭,為何要開口幫王複說話?
這很奇怪。
胡濙敲了敲桌子說道:“諸位,你們是要陛下錯把李緒當李陵嗎?”
這裏麵的確是個典故,讓人唏噓不已的典故。
李陵是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漢武帝時期的大將。
天漢二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隨軍出征,結果在浚稽山遭遇到了匈奴主力,血戰被俘。
漢武帝派了公孫敖前往匈奴出使,公孫敖回來說,李陵在為匈奴人練兵。
漢武帝盛怒,將李陵家中族誅,司馬遷為李陵說情,被漢武帝處以腐刑,隴西士人,都以李陵不能死節而累及家族為恥。
可是過了一年,漢使再至匈奴,李陵就找到使者問:「吾為漢將步卒五千人橫行匈奴,以亡救而敗,何負於漢而誅吾家?」
李陵不負漢家江山,五千人沒有救援最後死戰而力竭被俘,還想著有一天回大漢繼續效命。
結果大漢不讓他回去了,家人都被殺完了。
漢使隻好無奈的說:「漢聞李少卿教匈奴為兵。」
陵仰天長歎說:「乃李緒,非我也。」
李緒本來是漢朝的塞外都尉,駐守奚侯城,匈奴來攻,便投降了。
後來李陵還因為李緒為匈奴練兵讓他的家人被族誅,要殺了李緒。
結果李緒僥幸躲過了李緒的刺殺。
“諸公,昔日群臣皆罪陵,今日群臣皆罪複,又有何異?”胡濙講完了其中的典故。
當初漢朝鬧出了這件事,弄的沸沸揚揚,現在大明還要如此嗎?
他眉頭緊皺的說道:“你們是在勸陛下行虐之道?昔日李陵舊事,君怒群臣皆怒,今日君怒群臣更怒,昔事君臣皆錯,今日君未言,群臣進言,孰之錯?”
“這是為臣之道嗎?”胡濙的語氣已經凜冽了幾分,帶著許多的怒氣。
陛下已經很生氣了,你們再拱火,陛下盛怒之下,真的將王複家人連坐誅殺。
到時候發現事情不是這樣,而是耽誤了忠義之士為國效命,又是誰的責任呢?
這不是臣子該做的事,這是在損害君主的威嚴!
這不是為臣之道。
胡濙歎了口氣說道:“王複投效瓦剌,群臣憤慨,理所應當,土木堡天變,我大明六十六忠良,皆喪殉漠北。今日忽聞王複投效,人人得而誅之。”
“但漠北遙遠,這消息傳來,是真是假,亦要確定,僅憑流言可殺人,我大明還有王法嗎?”
禮部尚書胡濙,最後給眾人下了個台階,讓眾人下得來台。
這消息真假難辨,王複一個讀書人,是怎麼跑去和林的,這件事應該查清楚再做定奪。
這就體現了禮部尚書胡濙的超強的洗地功夫,給了皇帝處置的時間,又給了皇帝處置的空間,還給了朝臣們台階下。
而且胡濙因為不知道王複具體何事,也隱隱以李陵舊事,勸諫陛下仁恕之道,請陛下不要那麼生氣,查清楚了再說。
大明又不是沒有能力查清楚此事,那麼多夜不收,夜不收哨,晝夜在草原上活動,真的想要查清楚還是很簡單的。
麵麵俱到,極為專業。
朱祁鈺看著群臣略顯茫然的臉色,麵色平靜,中國曆史太長了,始終能找到典故。
他坐直了身子說道:“諸位,還有疑問嗎?待朕派出夜不收和緹騎查補此事,若確有其事,朕不私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