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鈺拿起了袁彬的書信,打開看了許久。
山野袁公方的具體含義為山野銀山的統治者袁氏,這是朝廷給袁彬的冊封。
在室町幕府,這一稱號被公認,代表了實際上執掌地方權力的諸侯。
倭國的交通不便,信息傳遞以訛傳訛。
在倭國,大多數的守護大名,也搞不清楚袁氏和源氏的區別,誤認為袁彬乃是倭國天皇的親眷,認為袁彬是提刀上洛的名主。
袁彬的書信顯然是袁彬親自寫的,行文大開大合,力透紙背。
在書信中,袁彬以錦衣衛指揮使的身份向皇帝問安,並且簡單的介紹了下最近山野公方最近蓬勃的發展速度。
袁彬領兵討伐了山陽道的安藝國,俘虜了山名氏的山名持家,占領了安藝國全境。
安藝國在廣島縣以西,東西約二十裏,南北約十六裏。東臨備後國,西臨周防國,北麵與山**的石見國相接,南麵臨海。
國司設在安藝郡。
袁彬之所以提到了安藝國,是因為安藝國和石見國這兩個令製國,僅僅一山之隔,而安藝銀山和石見銀山是倭國最大的兩座銀山。
安藝國靠海,更加方便倭銀入明。
袁彬在倭國做這麼多事,目的就是為了給大明找銀子,這找到了給陛下報喜,乃是應有之意。
朱祁鈺簡單的對著群臣說了一下袁彬在倭國的進展。
“滿飲!為袁指揮賀!為大明賀!”朱祁鈺端起了酒爵,裏麵都是清水,他大聲的說道。
“為袁指揮賀!為大明賀!”
群臣們高興,也不是高興袁彬簡在帝心,聖眷正隆,而是高興大明又找到了銀山。
倭國再次為大明的錢荒,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袁彬並沒有詳細的說明他討伐安藝國的始末,隻是簡單的說了一句山名氏內訌,安藝防備空虛,討之。WwW.com
在袁彬看來,安藝國在大明充其量也就是個縣城的水平,若非有銀礦,也不值一提。
袁彬在書信中,訴說了自己的見聞和疑惑。
他的疑惑可以歸結為:是否要更進一步。
大明對倭國的戰略目標是將倭國打造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利用軟弱無能的室町幕府,消滅鎮壓那些反對大明獲得白銀的反抗勢力,大明獲得大量白銀,緩解大明的錢荒。
可是這個過程出現了一些偏差。
偏差在了袁彬是一個在講武堂、講義堂全優畢業的庶弁將。
袁彬治下的山野公方,雖然依舊把倭國的百姓當做是牛馬,但是總比把百姓當成草芥的倭國名田主要強上數萬倍。
是否提刀上洛,替換室町幕府成為倭國的征夷大將軍、幕府將軍、日本國王,就成了袁彬的迷惑。
倭國的百姓太苦了。
沃野千裏無人耕種,路有餓殍屍骨皚皚,人相食百姓如草芥,袁彬將他看到的慘狀寫在了書信之中。
袁公方看不得這些苦楚,想要做些什麼。
這是他的高道德劣勢。
朱祁鈺將袁彬的書信遞給了於謙,於謙看完之後,認真的思考了下說道:“陛下以為呢?”
朱祁鈺搖頭說道:“他想當日本國王就當,不想當就不當。”
“朕不在乎。”
在朱祁鈺這裏,倭國連吊民伐罪的資格都沒有。
他不在乎倭國的百姓是草芥還是牛馬,也不在乎倭國國王是足利義政還是袁彬。
袁彬隻要能完成占領礦山,對大明穩定輸入白銀,袁彬就完成了任務,至於其他的事,袁彬愛怎麼玩怎麼玩。
就是袁彬真的要做倭國國王,朱祁鈺的詔書也早就擬好了。
於謙想了想也是頗為讚同的說道:“的確不重要。”
倭國誰做國王,對大明重要嗎?
不重要。
大明和倭國的關係中,壓艙石是大明水師,而不是足利義政這個幕府將軍。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氣氛正酣。
朱祁鈺對著於謙和李賓言問道:“朕記得當初李愛卿上過一道奏疏,說的是各地匠城的官舍之事,於少保可還記得?”
朱祁鈺當初拿出了三個計劃,第一個是國債,第二個是土地政策,當時於謙認為李賓言建設給大明官廠工匠們住的官舍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