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勢力的人,最近情緒高漲。

對於突然能得始皇帝嬴政的重用。

儒家的人到現在都難以置信。

要知道,嬴政雖然是皇帝,可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法家人。

而法家跟儒家的核心思想基本上是南轅北轍的。

所以儒家一直為嬴政所不喜,也就養了幾個博士充充場麵。

但這次情況不同。

因為報紙在嬴政的同意下,後續會刊登部分政事政策。

為了普及大眾讓百姓明白為什麼要這麼做,還會派遣儒家的士子在報紙出售後,在部分黔首聚集之地進行解讀。

避免部分新的政策被人曲解,讓百姓以為大秦下達的命令政策都是對他們不利的,造成嚴重的社會動蕩。

也因此,嬴政為了讓儒家出死力,是真的讓儒家的人來負責報紙各個篇幅內容的編撰。

哪怕報紙的審核,將會交由被嬴慎說動而自行請命的長公子扶蘇以及部分法家官員,可對儒家來說,這可是零的突破。

雖說要留有一塊不小的篇幅給陰陽家,但也隻是報道七天內的天氣預測。

實際上報紙的內容還是以儒家編撰的文章為主。

畢竟一張紙那麼大,在商量過後,七天一報的情況下,不可能空出太多板塊,那是在浪費紙。

或許因為造紙規模不大和此前並無前例,隻能摸索著前行,

並且暫時隻在鹹陽城附近以及桑海城附近作為試點進行。

但七天一報,不說通過報紙能夠如何宣傳儒家的文章思想。

就是其他上報的學說文章也需要儒家的人來解讀。

這可真是……太妙了。

儒家的人表示,我們就喜歡做這種事,誰也別跟我們搶。

閱文閣。

嗯,就是為這次辦報,嬴政特地建立的部門的辦公地點。

嬴慎覺得這名字似曾相識,而且極為貼切。

看著扶蘇埋頭在一堆文章當中苦幹,嬴慎十分慶幸自己當初強烈拒絕嬴政要自己來搞這種事的要求。

不然遲早得“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十弟,來了?”頭也不抬地看著文章的扶蘇,看上去倒是感覺樂在其中。

“這可是大哥第一次參與政務,慎自然得過來看看。”自來熟的坐在下首,給自己斟了一杯水,嬴慎好奇道:“怎的沒見其他官員。”

扶蘇又不是神,要是真準備一個人處理完所有政務,嬴慎就得勸勸她了,免得他比政爸爸還早犧牲。

“方才幾位大人在商討一些文章時有些意見不同,現在應該是去進行一番辯論。”

明白,打擂台去了。

哪怕儒家自身也不是沒有分歧,更別說加上部分法家的人對文章的解讀了。

這就不得不說沒有標點符號的難處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一個字都能有好幾種理解。

更何況一段話,一個典故了。

在沒有標點符號的現在,一句話寫下來,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方式。

事實上,儒家內部對於自家典籍的解讀,因為地域,傳承者的不同。

也分裂出了很多的流派。

雖說現在上頭有荀子壓著,但也隻是因為荀子輩分最高,學識最好受人尊敬,大家都服他才沒搞出分裂儒家的情況。

不然儒家自己恐怕就得先打出腦漿來了。

想到這,嬴慎從懷中掏出一物,正是自己花了一晚上標注的《勸學》首篇給了扶蘇。

對於這個情況,嬴慎早就有預料了。

自己平日裏翻閱典籍的時候,都得去猜那一大串文字到底要怎麼分段。

更別提辦報的還得排版什麼的。

畢竟這是報紙,不是一整篇文章。

一堆文字堆在一起,別說要給黔首解讀的儒生,嬴慎都看不懂。

“這是?”扶蘇看著嬴慎遞過來的《勸學》首篇很是疑惑。

荀子的《勸學》別說首篇,全篇扶蘇都拜讀過,首版報紙也是選取了《勸學》首篇作為其中一個大板塊。

但扶蘇不清楚嬴慎遞給自己《勸學》首篇是什麼意思。

示意扶蘇先看看,嬴慎老神在在的喝了一口水。

標點符號隻有真正在閱讀過程中才能明白到底有什麼用,嬴慎可沒有心思給扶蘇從逗號開始講解一遍。

見嬴慎沒有要解釋的意思,扶蘇也隻好放下手頭上的事,先看看嬴慎給的《勸學》首篇有什麼不同。

隻一眼,便眉頭一皺。

但扶蘇相信嬴慎不會做多餘的事,還是耐著性子看下去。

不一會,就全身心沉浸在紙上。

“妙極,妙極,不過加上一些符號,《勸學》真意便躍然紙上。”

扶蘇總算明白嬴慎為什麼還要特地給自己一篇《勸學了》。

“十弟,可是又幫了大哥大忙啊。”扶蘇感慨道。

不管嬴慎是否有什麼算計,但不可否認的是,自己確實一直因為嬴慎做的事而得到不少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