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手機揣進口袋,看了看在風雨中站立良久的那些留不敢留、走不敢走的人:“走吧,誰若是想留下,他就是下場!順道告訴你們老大,該做的做、不該做的一定不要沾。否則我隨時取他的狗命!”
話音剛落,這些人就跑的無影無蹤。也不知道他們是否能把話帶給王然。
當然,這些人跑的雖快,但也沒有忘記帶走地上的三具屍體。
這是已經有了規範化的黑勢力形成的表現。不知他們經過了多少年將這裏變成了如此模樣。如不是我,想必又是多了一宗無人問及失蹤人的塵封檔案、
雨水橫流,把地麵洗刷的幹淨......等到天亮,這裏依舊是條像是什麼也沒有發生過得小鎮大街。
夜深了,也更黑了。鎮外沒有路燈,我不知道大路,隻有憑方向沿著泥濘的土路向西前進。
雨停了,前麵傳來河水流淌的嘩嘩聲......遠處亮著一盞孤燈,背後是隱入夜色中的黑色輪廓。
那就是風鈴渡口,是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叉口。
從古到半世紀前的建國,這裏一直是一個重要的交通路口。處於三省交叉口,南來北往的人都從這裏經過,也是戰亂時兵家必爭之地。最繁盛的時期,聽說這裏有近千船隻在這裏擺渡。
有水、有魚、有良田,更有夕陽楓林前。按說經過歲月的沉澱,應該可以發展成大點的城鎮。但這裏卻養不了人。
無倫那個時期的占領方在撤退時,都會銷毀所有的船隻和殺光所有的住戶,每成長起一茬人都在戰爭中消磨殆盡。也是這裏成不了重鎮、發展不了城市的原因。
直到現在,離這裏稍遠的平坦區域上的一個小村莊才被命名為風鈴鎮,作為了發展的重點對象。其實這裏才是曆史悠久的風鈴渡口,在悠久的戰爭歲月裏依舊殘存了原有的風貌輪廓。
如今黃河大橋和鐵路大橋都在離此二十裏通過。但現在這裏依舊有渡船,但都是附近村莊的人使用或供遊客們遊覽乘坐。當時我就是從這裏走進了風鈴鎮,也改變了我的人生。
一道用土夯實的橫壩如古老的城牆,從最近這些年才翻修的沿河水泥堤岸上延伸過來,上麵殘留著箭垛、瞭望角和一些已經叫不出名的設施。
在臨河的邊緣有一座三層的亭樓挺立在那裏,據說和河水般的源遠流長。下麵第一層是原有殘留的古跡,上麵的兩層是根據老輩子人口頭描述模仿建造而成。
從亭子的頂端到下麵的欄杆都係滿了綁著紅絲綢的鈴鐺,據說但凡有情人都在此鄭重係上寫有對方姓名的鈴鐺就可以擾亂孟婆不灌黃湯,不經曆再世的隔絕,從此每一世都可以永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