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對曆史的熟悉來提升威望,達到駕馭形勢的目的,不是朱慈烺愛做的事情,不過穿越數月的時間,見多了看多了,想法就會慢慢改變,如果一味清高,或者自以為與眾不同,登高一呼就能夠讓眾人歸附,此等的行為是自我毀滅的迂腐。
為了能夠達到目的,該做的事情就要去做,哪怕需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南明三賢相史可法、高宏圖、薑曰廣,南都三清侯峒曾、徐石麟、陳洪謐,抗清三公閻應元、陳明遇、馮厚郭,這些人在曆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應該說這些人都有過人之處,都是可用之人,這一點朱慈烺很清楚,且人無完人,不可能要求每一個人都是完美無缺的人才,譬如說史可法,性格懦弱,關鍵時刻沒有主見,遭遇大事情不能夠指望,不過做具體事情很得力,也堅持原則,這樣的人留在身邊做事情還是不錯的。
遺憾的是,想法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
身為南明三賢相之一的南京戶部尚書高宏圖,突然站出來開口,這等的行為,朱慈烺是無法忍受的,不管是多麼有本事的能人,首要的一點是忠誠,是能夠為我所用,如果朱慈烺麾下盡是一些有能力有本事的刺頭,個個都要堅持原則,個個都要為了所謂的“真理”高呼,都以抗拒聖旨為榮,那他朱慈烺將來的結局比朱由檢好不了多少。
穿越的朱慈烺,應對複雜局麵的能力不輸於當下的任何人,如果需要動手殺人,他絕不會猶豫,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這句話不錯,很經典,但不適合當下的局勢,大明王朝因為黨爭已經命懸一線,團結才是力量,朱慈烺最需要的是團結,是臣下的絕對忠心。
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能手軟,大明王朝的黨爭已經滲透到幾乎每一個文武大臣的骨子裏麵,什麼以廷杖為榮,什麼以死諫為榮,每一項的政策措施出來的時候,首先想到的不是這項政策是不是可行,朝廷或者百姓是不是能夠從中獲取利益,稍有良知的文武大臣,想到的是從中找到瑕疵,然後不遺餘力的予以反對,為了反對而反對,好像這樣做就能夠彰顯出來不一般的能力,毫無原則的文武大臣,則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若是政策措施侵害了自身的利益,那就要拚命的反對,拉動朝中大臣與皇上對峙,逼迫皇帝退讓,以確保利益不受侵害。喵喵尒説
儒家思想的確不錯,讓人知道禮義廉恥,不過儒家思想並非完全正確,其中也有糟粕,可惜不管是皇上還是文武大臣,包括讀書人,都是有目的崇拜,他們從中拚命找尋對自身有利的論據,大肆宣揚的同時,以儒家思想脅迫他人屈從,達到自身目的。
這等的情況比比皆是,已經成為大明王朝一個幾乎無法根除的毒瘤。
穿越的朱慈烺,沒有那麼多的束縛,他推崇儒家思想,但不會盲從,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才是他做事情的底線和原則,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會放開手腳,以雷霆萬鈞的手段,根除朝中存在的毒瘤,鞏固自身地位權勢的同時,挽救大明王朝。
名聲這東西,是讀書人寫出來的,你越是在乎,就越是束縛了手腳。
譬如曆史上的雍正皇帝,曾經被讀書人惡毒攻擊,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逐漸認識到了,雍正皇帝是一個很不錯的皇帝。
或許接下來的一段時間之內,朱慈烺的名聲會很不好。
朱慈烺忽然想到了張居正,被稱作大明第一丞相的張居正,或許當年張居正大力推進一條鞭法的時候,也曾經遭遇如此的局麵。
看著臉上寫著不服氣神情的高宏圖,朱慈烺毫不掩飾臉上隱隱出現的怒氣。
有些底線不能夠觸碰,不管是誰都不行。
剛剛朱慈烺的話語說的很明確,意圖也非常的明顯,大殿之內是南京六部的尚書,督查院左右都禦史,以及南京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振,一定程度上麵來說,這些人將是朱慈烺未來一段時間的主要依靠,若是這些人不能夠認清形勢,聽不懂話語,以為朝局還和以前一樣,做事情還是要特立獨行,那朱慈烺就會毫不留情的予以剔除。
高宏圖顯然不在乎朱慈烺的表情,抬頭繼續開口了。
“殿下,臣以為京城絕不會陷落,李自成不過區區流寇,也許能夠在陝西和山西等地喧囂一時,哪裏有攻陷京城的能力。。。”
高宏圖還沒有說完,史可法也跟著開口了。
“殿下,高大人說的是啊,京城失陷乃天大的事情,若是沒有確鑿的消息,還是要謹慎,這等的話語傳到京城去了,定會被居心不良之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