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南京。
寅時二刻,朱慈烺走出武英殿,大踏步朝著華蓋殿的方向而去。
穿上黃袍的朱慈烺,身上帶著勃勃的英氣,看上去神采奕奕,讓人忍不住膜拜。
曆史上的朱慈烺,長得的確是不錯的,按照當時人的審美觀點,屬於儒雅且有品位的美男子,穿越的朱慈烺,繼承了原來那個朱慈烺儒雅謙遜的風格,加入了自信和睿智,可惜明末是亂世,沒有機會出彩的朱慈烺,自然不會被人注意。
跟隨在朱慈烺身邊的李繼周和邱致中,臉上也有著不一般的神采,朱慈烺登基,對於他們來說,也是難得的機遇,進入司禮監是肯定的,如果運氣好,成為掌印太監和秉筆太監也是有可能的,那樣就實實在在掌握權柄了。
今日早朝的程序早就安排妥當,皇太子朱慈烺首先到華蓋殿,略微的歇息調整,卯時前往奉天殿,屆時由剛剛抵達南京的督查院左都禦史李邦華,司禮監太監曹化淳共同來宣讀先皇的聖旨,接著所有文武大臣三跪九叩,朱慈烺繼皇帝位。
接受群臣的跪拜之後,朱慈烺將前往謹身殿,在那裏停留一刻鍾左右的時間,進行當上皇帝之後的第一次自省反思,接著前往太廟和社稷牆,拜祭祖先和天地。
如果是和平年代,皇帝登基的儀式極其的複雜,不僅要選擇黃道吉日,登基之前的皇太子還要素食沐浴焚香,一切準備就緒之後,要去拜見母後,聽從訓導,以示孝道。
朱慈烺的登基儀式不會很輕鬆,他直接麵對的最主要任務,就是任命內閣大臣,以及六部尚書、督查院左右都禦史等關鍵的官員,京城已經陷落,大明的京城暫時確定在南京,所以南京的六部將不複存在,其實朱慈烺早就決定廢除南京的六部,將來就算是回到京城去,也不會繼續設立南京的六部和督查院。
奉天殿。
以督查院左都禦史李邦華和南京兵部尚書史可法為首的文官,以及南京留守參將、忻城伯趙之龍為首的武官,分列左右站立在大殿的前麵,等候皇太子朱慈烺的到來。
站在文武官員最前麵的自然是定王朱慈炯。
朱慈炯臉上雖然還殘留有悲傷的神情,不過更多的是興奮。
闖賊李自成攻陷京城,皇上殉國,錦衣衛盧元達和龍祖山等人從京城帶回來了皇上的聖旨和傳國玉璽,皇太子朱慈烺今日早朝繼位成為大明的皇帝,這些事情史可法等人昨天就知曉了,而這個消息也在最快的時間之內傳遍整個的南京,朝著南直隸各地以及南方各地傳播。
皇上登基是大事情,按說應該交由南京禮部來具體操辦,但情況特殊,太子殿下說了一切從簡,何況京城已經被李自成攻陷,先皇自縊身亡殉國,其靈柩還被李自成擺放在東華門示眾,大明王朝處於萬分危急之中,如此情況之下,若是大力操辦皇太子的登基儀式,的確說不過去,也對不起剛剛逝去的先皇。
皇太子朱慈烺的這個決定,不可能有人反對。
昨夜的南京,略微的有些躁動,南京大大小小的官員,凡是知道準確消息之人,都不大可能真正的安睡,他們雖然不在乎誰成為大明王朝的皇帝,不過他們一定關心自家的前程。
南京的官員,不同於京城的官員,地位權利都不一樣,南京六部的尚書、督查院左右都禦史,大都是遭遇到排擠,或者是年級大了,到南京來養老的,至於說六部和督查院其他的官員,沒有多少實際的權力,雖然南京的諸多言官,也和京城的那些言官一樣喜歡叫嚷,喜歡彈劾他人,不過身處南京,其聲音不大可能被京城的皇上和朝廷直接關注。
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京城被闖賊李自成攻陷,內閣首輔陳演、內閣次輔魏藻德,內閣大臣、兵部尚書張縉彥等,都歸順了李自成,當然也有以身殉國之人,譬如說內閣大臣、吏部尚書李遇知,內閣大臣、工部尚書範景文,戶部尚書倪元璐等人,悉數都追選先皇而去了,如此朝廷就空缺了很多的大臣,繼承皇位的皇太子朱慈烺,麵臨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需要重新任命諸多的內閣大臣,以及六部的尚書和督查院左右都禦史,組建起來新的朝廷。
皇太子朱慈烺是堂堂正正繼承皇位的,在前往南京的路上,已經表露出來剛毅果斷的一麵,而且在京城失陷之前,皇太子已經準確的判斷出來即將發生的諸多事宜,斷言京城肯定會陷落,展現出來不一般的睿智,如此情形之下,組建新的朝廷,肯定在皇太子的掌控之中。
嚴肅的氛圍籠罩了眾人,包括站在最前麵的李邦華、史可法和趙之龍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