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培元年正月十六日,季玄默登基之後首次巡視帝國天下。出行的陣仗並不繁奢,也不講究排場,隨行二十一位官員,與季隱之的四個兒子,以及百名精銳禁軍,共計兩百餘人,皆為輕裝的騎行。
季玄默此行要巡視五十二個郡,考察各郡對新政的落實情況,並探查民情。如此緊密的行程,需用時八個月,他長時間不在帝都,並未在帝都裏設監國權職,國政急事需快馬稟奏,由他決策。
皇帝出行途中,見者無需刻意回避,所到之處,很多百姓都目睹了皇帝的英姿,那是一種尊貴、強大的風度,也都目睹了帝國的勃發,不鋪張不虛張聲勢的底氣。各郡接迎的官員亦都提前接到命令,皇帝是為觀民察吏而巡視,杜絕獻媚。
每到一郡,季玄默都尤為關注四件事:
其一是郡守的權職,武職的郡守需與文職的知郡分工恰當,郡守在掌控郡內治安的同時,全權負責落實完成皇帝頒布的每一項政令,效忠於皇帝。並明確了修建學堂的工程,都由駐兵們統一負責完成,既解決了駐兵們的安置問題,也能將工程款項撥為軍餉發放,還減免了百姓役工。
其二是教育的重要,聽取多位知郡對興辦學堂與入學情況的述職之後,有四位知郡因推行政令不利被當即革職,重申學堂教育推行的重要性。郡守們需嚴格按照學部對各郡的考核製定,截止到元培三年為止,全國共興辦一千所學堂,適齡的孩童全入學。並重申在五年之後,太學隻從這一千所學堂裏擇優錄取學生,而吏部選拔官員則隻從在太學裏學成之後的學生。
其三是人才的廣攬,皇帝重申,朝廷在不限出身的廣召人才,令各郡舉薦在學、農、工、商四方麵有良策之人,並將舉薦人才的數量納入知郡的考核。
其四是百姓的疾苦,皇帝重申不加收農耕賦稅;禁止以興辦學堂為由,惡意圈占百姓私宅;禁止任何人操縱糧價,欺壓百姓;禁止官員親屬從事工商,與百姓奪利;遏止冤假錯案,官員應為百姓主持公道。
隨著皇帝馬不停蹄的巡視各郡,天下人皆知皇帝對教育與人才的重視,也知皇帝不圖享樂的勵精圖治,紛紛更加敬仰。
與此同時,任晶瑩於五月回到了任國,帶著七大箱珍貴的謄抄知識,開心的與父王母後團聚。任光熹仍堅定不移的執行皇帝的決策,留在帝都裏學習《君王學》。
回到任國當日,任晶瑩就立刻告訴了父王母後喜訊:“瑩兒要成為大盛帝國的皇後了,皇帝不久將派人送來冊封皇後的詔書,瑩兒會嫁給皇帝為妻。”
任國國王與王後相視一眼,因在去年收到過皇帝詢問婚事的信箋,已在震驚之餘設想到這種結果,今日得知結果並不十分驚訝,王後若有所思的道:“他是王上時,你曾說你從未想過成為王妃。”
任晶瑩坦言道:“那時從未想過成為王妃是真情實感,如今想要成為皇後也是真情實感。皇帝與瑩兒已經心意相通,許定了終生。”
王後問道:“皇太後對此沒有意見?”
“皇太後沒有反對。”任晶瑩覺得皇太後的擔憂多於反對。
王後叮囑道:“你今後一定要孝敬皇太後。”
“放心,瑩兒定會孝敬皇太後。”任晶瑩喜悅的道:“皇帝一家是天下最英明的楷模,皇太後慈祥有德,上皇不戀皇權主動禪讓皇位,皇帝尊敬皇太後與上皇,至親之間和睦相處,彼此信任關照,福氣必會倍至。”
國王對長女漸漸開始放心,還不太能放心世子,問道:“光熹何時回來?”
“長兄需等到繼承國王之位時才能回來。”任晶瑩向父王母後詳細講述了季玄默對待藩屬國的長遠策略。
聽到女兒言語中的讚賞之意,國王與王後又相視一眼,王後的眼界開闊,早已頓悟出皇帝的企圖,問道:“你認為皇帝的用意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