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國士兵的戰鬥力本就弱,應對刑徒那麻木的進攻尚且有些相形見絀,更何況是麵對商人精銳的突襲。
不到5分鍾的時間,城牆上麵便已經出現了一個缺口。
虢公嚇得連忙命人敲響求援的鑼聲,意外的是,天子的援軍遲遲未至。
秦壽見狀微微皺眉,卻並沒有貿然出手。
就在不久之後,虢公也意識到了不對勁,急忙派人前來向秦壽求援。
秦壽掃視了一眼己方戰場,見商人確實被嚇得久久不敢衝擊這一段城牆,又見風雪之中遲遲沒有天子的援兵,他當即下令道:“孔卿,你率一旅兒郎前去增援。”
孔儒點了點頭,並沒有推辭秦壽的命令,立即前去增援。
而就在孔儒剛剛離開之後,秦壽卻是突然間向著一名親衛下令道:“去查一下,天子援兵緣何未至。”
隨著他的話音落下,那親衛當即領命而去。
周天子雖然不待見虢公,但是絕不至於拿函穀關的城防大事來排除異己。
不單單是秦壽不相信,就算是虢公自己也不會相信。
故而在秦壽想來,其中一定出了什麼蹊蹺。
過去了半刻鍾之後,秦壽卻是發現已經沒有商軍再繼續攻擊自己負責的城牆。而秦國周圍,除了虢國之外,其他國家都輕鬆的抵禦了商人的進攻。
攻城了一個時辰,在這一場風雪之中,始終隻有一群刑徒混合著部分商人精銳在攻城。
而負責增援各處的天子大軍絲毫也不見動靜,確實是讓秦壽心生疑慮。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秦壽派遣出去的親衛帶回來一個令秦壽震驚的消息。
…
在商王朝時期,堯的裔孫大由就被分封於古滁黎,其族被稱為“滁黎”、“黎方”。到殷商晚期,大由的後裔傳承之國被稱為黎侯國,為殷商的附屬國。
商帝辛之時,由於黎國(耆國)強大,而帝辛殘暴荒淫。所以,黎侯不聽指揮。
由於黎國人口眾多,國力強大。所以給西伯(周文王)以及西伯的兒子西伯發(周武王)蓄意伐紂的謀略形成極大威懾和心理障礙。
他們會認為縱然克紂,也難以克黎。所以,借“黎侯不從王命”之機,冠冕堂皇地采取了替紂伐黎的辦法,對黎國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殺戮。
史稱——西伯戡黎。
然而曆史的轉變也就在此出現,西伯戡黎之後,黎國的國君主動臣服於周國,最終保全了自己的社稷。
而也正是因為黎國的臣服,讓帝辛生出了些許的警惕,導致帝辛討伐東夷留下了一支軍隊鎮守朝歌,武王趁機伐商之時,雖然圍困住了朝歌,卻並沒能夠一戰而勝。
而在伐商之戰中,黎國也立下了不小的功勳。
而黎國與商王朝接壤,每一次商國攻打周國之時,黎國總是出兵相助。而商王攻打黎國之時,也有周國的援兵增援。
故而黎國一直以來都被周天子視為自己忠實的附庸。
在唐國大夫為趙無疆規劃突襲朝歌的路線之時,規劃的便是從黎國的潞城出兵中牟。
而此時的潞城之中,被盛宴款待的趙無疆等人剛剛回到軍營之中,原本醉眼惺忪的唐國大夫突然間恢複了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