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聽到了息國君的質問,黃國君並沒有說話,他的兒子公子鷹卻是主動接話道:“楚國無道,無故討伐諸國,毀人宗廟,亡人社稷,蠻夷之國也。
諸夏之國,禮儀之邦,卻不該對蠻夷重禮。故而以在下之間,不妨虛以委蛇,而後雷霆擊之,必可大破楚國。”
公子鷹話音落下之時,眾諸侯都有些意動。
就連試圖讓楚國割讓呂地的蔡國,這個時候也選擇了沉默不語。
然而息國君聞言之後卻是麵色冰冷的問道:“盟主也是這個意思嗎?”
黃國君見他神色冰冷,隱隱約約覺得有些不妥,但還是硬著頭皮說道:“吾兒所言,也不無道理。畢竟是楚國…”
他的話還沒有說完,息國君便徑直打斷道:“楚國無道,不宣而戰,無故伐國。爾等皆為禮儀之邦,不思維護諸夏之禮,卻師法蠻夷,意圖與蠻夷為伍乎?”
他話音落下之時,環顧了一眼周圍其他的諸侯,卻沒有見到其他諸侯響應自己。
他心底頓生惱怒,腦袋一熱便直接脫口而出:“我息國不願行此蠻夷之舉,寡人,先行告退。”
息國是姬姓侯爵之國,乃是周文王第37子的後代,自然尊奉大周之禮。
話音落下之時,他直接拂袖而去,隻留下了一眾麵麵相覷的諸侯。
然而卻並沒有任何一個諸侯在這個時候出聲指責息侯,隻因為息國國強民富,巔峰之時,也是一千乘之國,現在雖然沒落,但是舉國上下亦有三百乘。
他這一次之所以出兵伐楚,純粹是為維護大周姬姓的統治,同時告訴南方的諸侯,就算是天子無法出兵庇護,姬姓的宗親也可以庇護諸國。
維護大周的統治,自然是要維護大周的禮法。
楚國無道伐諸國,所以息國起兵來援,遏製楚國的壯大。
現在諸國意圖背盟伐楚,他自然不能夠與諸國同流合汙。
眾諸侯也猜到了他的想法,非但沒有因為他的離開而感到惱怒,反倒是在心底隱約有些竊喜。
少了一個實力強大的諸侯,那麼諸國瓜分到的利益也就越多。
蔡侯甚至還將目光看向了江國君,頗有詢問對方是否也要與息侯一同離開的意味。
江國是殷商時期的古國,曆史也算悠久,但是因為國內經常遭遇水患,所以一直得不到有效的發展。
故而江國的曆史雖然悠久,但是其國力卻始終孱弱。
然而江國曆代國君都是聰明人,息國強大時便依附息國,蔡國強大時便依附蔡國。
蔡國與息國都擔心用兵攻打江國的時候,會把江國徹底的逼到對立麵,所以這麼多年以來,江國一直是左右逢源。
就在幾年之前,蔡侯看上了息侯的夫人息姬,因此興兵討伐息國。
結果蔡侯戰敗,不得不灰頭土臉的逃回蔡國。
而就在這個時候,之前依靠蔡侯的江國君竟然轉頭就投靠了息國。
這件事情讓蔡侯很是不滿,隻是因為他打不過息國的緣故,所以一直得不到發泄。
而今息侯已經離開,蔡侯自然不想江侯留下來瓜分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