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不是什麼稀罕物,在四九城裏這東西又叫冰桶,皇家用的都是各種金鑲玉琺琅質,甚至景泰藍外殼,而一般大臣家就用普通硬木打造也不影響使用。
每年冬天,北京的各大海子都有采冰人忙碌一冬,其中尤其以皇家最多,他們把北海、中南海、筒子河、護城河甚至昆明湖上的冰塊取下來,然後運到京城各地的冰窖內儲存好,等到夏天就可以拿出來享用了。
這可是明清兩代冬季連綿不絕的重要事務,在現如今前門大街東側還有一個胡同叫做冰窖廠胡同,就是因為那裏有一個冰窖而得名。
在現代冰箱沒有誕生的年代裏,夏季能用上冰絕對是身份的象征了,北方采集冬季的冰利用冰窖儲存,而南方用冰多采用硝石製造,比如說琉球肖樂天所用的冰塊,完全是靠硝石溶解在水裏吸收熱量的原理而製成,那成本可就更高了。
範儒能隨身帶著冰桶出門,側麵也可見他的豪奢,跟著肖樂天這個便宜姑爺,這老頭子真是搭上順風車了。
幾碗冰鎮酸梅湯下肚,老排長舒服的長出了一口氣,他讓手下人帶著範府管家去辦手續,自己和範儒坐在大柳樹蔭裏,接著剛才的話茬談。
老排長伸手指著那些正被往西水門外驅逐的百姓說道“這些人,可就是特區的第二個麻煩了,他們就是流民……”
古代農耕社會,人們靠天吃飯,人們的活路完全集中在幾畝薄田上,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非常弱,一旦有了天災人禍就會出現大量的難民,也就是官府嘴裏的流民。
其實流民並不一定非等那些全國性的大災荒發生後才出現,其實平常風調雨順的年景裏流民也不少。
****土地兼並,家中不肖子孫吃喝嫖賭,甚至因為大病而變得赤貧……這些事情都會造成一大批失去土地的赤貧百姓。
無業遊民說的就是這種狀態,固定的家業徹底沒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靠當佃戶活著的,所以狠狠心就去當遊民吧。
該投靠親戚朋友的去找親朋,想闖關東的也可以冒險試一試,甚至南方還有出海當豬玀的,上山當土匪的,反正一句話人總得活著。喵喵尒説
現在直隸這塊哪兒的生活好啊?瞎子都看的出來當然是塘沽特區了,這一縣之地已經成了百姓眼裏的黃金國,說實話在這裏要飯一天都能要到半串銅錢,這不是天堂是什麼?
開始是零星的流民向塘沽聚集,一天也就二三十戶人家,他們躲在柳牆外苦苦等候名額有限的那些招工指標,因為隻有內部有商家點名要了誰,給出了用工指標他們才能進柳牆。
但是特區的官員們突然發現,這群流民跟周圍柳牆外的百姓完全不是一回事,柳牆外的百姓畢竟是本鄉本土,你驅逐出去他們也有一個家可以住,還有幾畝田可以活命。
而這些人說白了就是失去家園的難民,你不讓他們進來他們就得露宿野地,冬天北方那是多冷啊,真凍死一批丞相還得讓人罵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