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會”的大小會主都是各村有頭有臉、能說會道的人,多數是一些女能人。
雖然有的人文化程度不高,但還是把很多有文化的人都給說服了。
“大概有多少人參與了非法集資?”高揚問。
“非法集資?”李奇峰聽聞一哆嗦。
他兒子李文軍急忙安慰:“沒事沒事,爸,我老板問的越多,他就搞懂了,肯定會幫忙的,我老板相當有本事。”
李文軍不著痕跡拍了馬屁,意在高揚心情美了,能出手相助。
高揚也不點破,幫忙是肯定的。
李奇峰穩穩心神介紹:“樂清全縣30%的農戶卷入其中,特別是柳市鎮和海嶼鄉是重災區,有大約70%的農戶參與。
到後來大家像瘋了一樣,錢拿來,就用尺子量一下,或拿秤稱一下。
很多人是幾十萬元入會,數額差一點沒關係,錢都堆在地上。”
高揚再次打量屋子裏,滿屋堆的錢,不禁搖頭,不出事才怪。
“賬本我看看。”
李奇峰拿來賬本,高揚不忍直視。
小學生作業本啊,歪歪斜斜記著人名,錢數還有利息比例。
“讓您見笑了,我們這叫肚皮賬。”
高揚都想哭。
這些會主是文盲或半文盲婦女,靠“肚皮賬”記憶幾十萬元、上百萬元的資金往來,不出事才怪。
就算以後清賬,也增加了難度。
高揚歎了口氣,打量四周。
“你家房子也是用這些錢蓋的吧?”
李奇峰和兒子李文軍慚愧點點頭。
“還借給了親戚一些錢,大概有三十多萬。”
行吧行吧,不虧空才怪。
隨著高揚的詢問,高揚竟然大吃一驚。
李奇峰絕非看上去的那麼簡單,簡直就是個人才!
在樂清,最早提出“抬會”概念的,竟然就是李齊鋒。
在此之前,樂清流行的是“平會”形式。
李齊鋒原是一個木匠,因手藝好,在當地有威望,也為大家所熟識。
他於1985年9月才開始參與搞“抬會”,但很快成為樂清最大的會主。
為了獲取更多的暴利,同年12月李啟鋒開始搞“八年四會”。
並購來100開的袖珍筆記本作會員入會和取款的憑證,入會每紮為1.16萬元。
並確定每月1日和15日分兩期吸收會員,會主與會員還訂有“八年四會”的協議。
李齊鋒在當月15日就收取會款70多萬元。
由於“八年四會”除會主可牟取暴利外,會員也可以得利,故會員都踴躍參加。
這也是李奇峰發展最快的原因。
中、小會主利用差額之利,向會員收來每紮為1.18萬元至1.3萬元,給李每紮1.16萬元,也積極地為李齊鋒吸收會員。
而李齊鋒自己無錢支付會款,隻有靠發展新會員收取“會款”來支付。
所以“會”的規模越來越大,形成了由大、中、小會主及會員組成的多層次的金字塔狀結構。
期間,李齊鋒陸續雇用十多人為其清點、運送及收藏會款。
1985年12月中旬至1986年3月19日,李齊鋒先後在樂清縣、平陽縣、洞頭縣、玉環縣、瑞安市、溫州市鹿城區等地共發展會員145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