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炸串簡單嗎?簡單的,隻要有竹簽、食材、鐵鍋即可,當然做得好吃好吃那是另一回了。但在古代開一家炸串店簡單嗎?謝雙瑤穿越前大概會拍拍腦袋,心想這有多難,但真正在開店便會發覺,一家現代的小吃店,論是麻辣燙好、炸串燒烤罷,背後實則是數百年來物流業、食品工業從無到有飛速發展的成果在支撐。
先說麻辣燙,麻辣燙能稱為麻辣燙,首先要有麻有辣,然水煮菜誰會花錢買吃?這種東吃的就是調料的味,麻辣燙的普及,背景自然是花椒、辣椒、孜然這些調味品在現代社會的價格已下降到平民可隨意負擔的程度,還有十三香、麻辣粉、老幹媽、花生醬……
這些讓麻辣燙變得美味,從沒什麼吸引力的水煮菜蛻變為街頭小吃的各醬料,在此的大敏朝是妥妥的奢侈品,試想在買活軍崛起前,一般的百姓連青鹽——雜質相對較少,但相對現代精鹽來說仍是差得知哪去的鹽快吃起了,很多人家隻能吃發苦的粗鹽,醬油、醋已是有些奢侈的調料,這種情況下想要做麻辣燙生意?那價格恐怕是高到平民百姓完全承擔起,隻能成為高檔酒樓裏的某菜,根本就沒有獨立開店的資格。
港口她還沒盤點清楚,但謝雙瑤穿越前的那艘船上就有好幾箱調味品,別的船應該有,這是大廚在遠洋航行中的必備品,把這些調味品搜刮下,她自吃是夠吃十幾年的,但對開設小吃店一點意義沒有。這種大宗消耗品,如今隻能在本地形成生產鏈,就連在遠方有產行,高昂的運費全得添加進成本裏,比如胡椒、孜然,現在有,但是當中材用的,價格和白銀差多,想玩小燒烤這是鬧呢嗎?想要把這樣香料的價格打下來,胡椒為例,那首先就要拿下瓊州,因為胡椒是熱帶作物,國內最大最適合的產地就是瓊州島和琉球島——然後還要有發達的海運業能將它運到港口,從港口往各地的路交通要通暢發達,降低運輸成本。
——孜然的難度會比胡椒低多少,人家在國內的傳統產地是域,自古來就是隻能靠駝隊絲路交通的地方,哪怕是到了幾百年後,鬧風災還得暫停鐵路運行呢,謝雙瑤拿下瓊州比拿下域更現實得多。
麻辣燙和燒烤這種,注定隻能是她和身邊近人的小奢侈了,炸串是相對比較容易實現的小吃店,但要麵臨的問題很多。首先麵包糠就是很大的問題,要打下麵包糠的成本,首先必須要有價格廉宜的小麥和油——做主食麵包未必需要太多油,但做麵包糠的吐司一定是需要油的,而且還黃油為佳。
問題這就來了,黃油在此的南方基本是存在的東,在荷斯坦牛和現代畜牧業普及前,牛、黃油等等在南方是很少見的食物,水牛產量比較低,而且有保鮮問題在,平民百姓幾乎沒有食用製品的習慣,富裕階層才能偶爾吃到酥酪,但因為製品腥膻味難免,是人人能接受這種東。越是文雅的人家,越是忌諱飲食上的異味,甚至有些南方姑娘連蔥薑蒜是入口的。
沒有黃油,那就隻能采用豬油,而豬油在此的用途遠比食用油更廣泛,它要做蠟燭、做澡豆……豬要長膘就能隻吃豬草,還要吃糠——此的貧民食譜來說,這就是和長工佃戶奪食了,此的豬還是本土黑豬種,體脂率遠如後世的杜洛克豬,豬油的生產效率比後世知低了多少,價格自然昂貴,謝雙瑤隻能設法調整食譜,減少吐司中油的用量,這已是買活軍自帶金手指,擁有高產麥種、跨代育種技術,使得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可有足夠的農副產品養豬的結果了!
土地單位產量是一生產力,一生產力的提高,使得謝雙瑤才有資本去考量其餘的細節,糠多,有一些糙米可喂雞喂豬,低成本的雞肉有了、豬油有了,接下來就該想炸物的油從哪裏來了——這是大問題!
葷油炸東,煙點低,容易發苦,家裏偶爾炸一次還好,要用來大規模商業運轉就是理想選擇,而植物油則多多少少會有腥氣,並適口,如豆油、麻油等,很少有人會它們為烹飪炒炸用油,這是有原因的。後世的炸串店用的是起酥油,煙點高,耐煎炸,可反複使用很久,如果質量管控嚴格的話,一鍋油反複清掃除泡除渣,可用一周沒問題。但起酥油是氫化植物油,這東先說健康健康吧,那妥妥是工業代的產物,超越了年代,謝雙瑤變來,或許她那些資料裏有提到氫化工藝,或許那些集裝箱裏就裝了生產線的核心機器,但謝雙瑤到現在沒間徹底盤點翻譯集裝箱裏的報關單,就清點的物資裏,能掌握用法的那些工具和起酥油無關。氫化植物油這塊至少現在謝雙瑤是毫無頭緒,壓根就知該怎麼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