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8 章 張秉忠與黃來兒(1 / 3)

關隴道延綏鎮

十月底,關隴道已是下了兩場雪,天氣冷得要命,街麵上不見幾個行人,這座荒涼的邊鎮似乎已經完全沉寂在了鐵灰色的天色之下,裏裏外外,隻能見到遠處那猶如一條長龍的邊牆上,偶爾能有一兩個人影冒頭——但人數終究也不多,蒙古韃子這些年來已經頗為衰弱,便是在秋後也很少有進犯延綏的念頭了。

“發糧了——發糧了——”

遙遠的喊聲自遠處響起,還有那駝鈴兒叮叮當當,在延綏鎮往關內的城牆外,慢慢走來了一支駝隊,“快開門,送糧餉來了!”

城門上方,幾個頭顱一冒,搖了搖旗號,見駝隊前方也晃起了旗號,便快走了幾步,順著城牆那又高又窄的牆梯,快步下來,吆喝著城門洞裏幾個黃土疙瘩,“狗日的賊慫,起開,開門!運糧來了!”

“哪能!前不是已來過了?不是下個月才來?”

“這誰知道,反正駝隊來了!”

幾個人七手八腳,推著絞盤,高大的城門順著深深的石痕劃開了半扇,很快,散發著膻味的駱駝隊便喘著白氣兒鑽進了城門洞,幾個護送的邊兵走在駱駝邊上,都戴著羊皮帽,耳簷、帽簷都翻了下來,一塊氈布將脖頸連下臉嚴嚴實實地圍了起來,隻露出一雙眼睛,眾人看不清長相,還是他們開了口才認出來,“哦,是黃二哥!”

“李老四!怎麼十日前來了,今日又來?”

“有糧運來還不好?”

“快去點算勾銷!”

延綏鎮再往前走就是沙漠,這裏素來是水土貧瘠,沒有什麼收成,雖然也有屯田之舉,但一應吃用之物,多還是靠關內運來,而這些年來,關隴收獲又差,戰事又多,補給不足是常有的事,這裏的軍民早已習慣了忍饑挨餓的日子,今年秋後連續運了兩次糧草來,已是令人極為詫異之事。幾個看門兵喜出望外,一邊打趣一邊領路往糧庫去,又早有人去報守將,領了軍需官來對賬點算。

“稻穀——連大米都有!雜麵、豬油……咋回事,這是突然發了一波財怎麼的?還是咱們大將軍怎麼地托了九千歲的人情,撥了些內庫的錢來滋潤滋潤?”文書老張一邊翻冊簿,一邊聲音也不由得抬了起來,“還有這毛衣又是什麼東西?”

“你們這還沒聽說吧?”

雖說自己也是前陣子才得到消息,但這不妨礙李老四擺架子,他拿出了自己慶陽府人的優越感,一邊揉搓著塗了豬油防凍的麵孔,一邊笑道,“今年,遼餉減征,朝廷不就騰出手來,有糧草來周濟周濟咱們這些爹不疼娘不愛的苦哈哈了麼!這都是內庫專撥來給咱們邊軍過年的特賞,倒不是幾府的‘本色’,這毛衣都是從京裏運來的,千裏迢迢,也算是皇帝老爺給咱們的一點天恩了!”

遼餉減征這四個字,著實令周圍兵丁們都是一驚,當下除了軍需官點算貨物,登記耗損之外,其餘人都圍著李老四,叫他多說一些,李老四道,“你們將軍沒傳話麼?上個月邸報上早刊登了,今年,除了南邊五省以外,其餘省份暫罷遼餉——也不知遼東出了什麼事,總之遼餉是暫不征了。既然如此,朝廷便鬆了口氣,能關照關照咱們老陝這裏了,要俺說,這也是該當的,這些年來,咱們這天候太怪,日子實在苦!”

這話不假,這些年來,關隴這裏的義軍便沒有停止過,又號為西軍的,也有號為闖軍的,還有什麼和尚軍、二王等等,千奇百怪,什麼名號都有,除了延綏鎮的固守邊軍之外,其餘軍隊時常被抽調去平叛。但今日平了,明日又來,如今除了延綏一帶,其餘地界並不太平,尤其是陝南和川蜀交接之處,更是久有賊匪作祟,其中就有不少是邊軍出去的,精通軍事,是以這才久剿不平。

是關隴這裏的百姓刁鑽,邊軍難纏麼?倒也並非如此,隻是這些年來,如李老四所說,關隴的氣候太怪異,不是幹旱就是蝗災,收成就沒有好過,老百姓實在是沒有活路了,隻能鬧起來求一口飯吃,而雖然關隴道無力繳納遼餉,但朝廷也無力賑濟關隴道,使得局麵逐漸糜爛。

其中關節,延綏鎮邊軍倒多數都有些了解,因此聽李老四說起今年不征遼餉,便都是精神一振,紛紛笑道,“原來如此,怪道說,今年咋就輪到俺們這些殺頭賊吃肉了!”

肉那是沒有得吃的,不過府城對延綏鎮的老兵還是頗為看重,也因為九千歲在信中疾言厲色的關係,不敢敷衍吞沒太過,除了吃用的糧草,塗麵、塗槍炮的油脂之外,還送了三百多套毛衣褲來,又有一百多套厚實的棉襖,延綏鎮這裏將兵加在一起不過三百多人,不過下麵的墩堡林林總總算在一起,還有二百多將士,這些東西也要分給他們。這裏才入庫不久,那裏又做出賬來,點了幾個分了新衣的兵士,讓他們去送補給,“年還沒過,先送年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