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0 章 信王駐蹕雲縣(一)(1 / 3)

“雞籠島土豆大豐收,畝產千斤,集農業顯威力……”

九月底,信王端坐在雲縣郊外別院,他的房間之中,輕輕地誦讀著《買活周報》最新一期的標題,眉頭也微微皺了起來,“畝產千斤……”

土豆這東西,信王是知道的,這東西倒也不是謝六姐帶來的,這個東西,數十年前便已經進入了禦膳房的食譜,海外奇珍的身份,時常是被敬獻上來,作為一種甜點,多數是蒸熟了之後,澆上糖漿來吃。甚至在西苑,有幾壟地專種植這東西,是禦膳房的土豆,十的小,而且畝產量也不高,信王偶爾從皇兄那裏聽說的,一畝地不過一百多斤而已,和報紙上說的畝產千斤,有不小的差距,一時間竟讓很難相信,報紙上說的土豆,和信王從前吃到的‘玉球果’實際上是一種東西。

畝產千斤……真要有什麼作物,能夠畝產千斤,那天下間真是再沒有餓死的了。買活軍這裏的高產稻,幾年來陸續往全國擴散,地方官禁之不絕,甚至到了縣官要張貼買活軍的報紙,號召百姓千萬不要大規模種高產稻自留種的地步——【留種退化,減產絕收】的招貼,貼得到處都是,使團一行南下時,信王便親眼在驛站附近的村落裏到了這樣的招貼。這種高產稻種賣得很貴,但銷量極佳,按照使團中那個錦衣衛黃謹的說法,這已經是買活軍極力限製的結果了,若是願意敞開了賣,十萬斤、百萬斤稻種都能頃刻間賣完。

即便如此,高產稻在買活軍外的地方,一季也能打個四五百斤,這是黃謹弄來種子之後,朝廷這裏試種得的結果。買活軍種地自有買活軍的辦法,離開了他們的培訓,靠老農自己的經驗,一畝地居然能少打個一百多斤——即使如此,也非常可觀了,這幾乎是敏朝本地種子的幾倍。一樣的地,在買活軍手裏,每年都能憑空多弄近千斤糧食來——現在天候不好,兩季作物中能種一季稻,另外一季便種玉米、大豆、紅薯、土豆,總之是不會讓地力脫空,買活軍會種地,這是無疑的。

多收了這樣多的糧食,也難怪他們的領地如此的富饒了,不但治下的百姓都能夠吃飽,而且有餘糧賣遼餉,現在有餘力大量招募青壯流民去開拓雞籠島。謝六姐也的確是生而知之者,她若不去,誰知道雞籠島豐饒至此?按報道上說,四季如春,氣候調和,又有雞籠山脈貫穿南北,遮擋台風,靠鷺島這一側是很適合種田的。尤其是南部,溪流縱橫,地勢平坦,非常適合開鑿水稻田地。果然,剛是墾殖的第一年,種土豆,比雲縣這些地塊的產量又高了兩百多斤,達到了畝產千斤有餘,讓墾殖的流民,第一年便實現了糧食自給。.伍2⓪.С○м҈

這份剛發行不久,帶著油墨香氣的報紙,第一版便用了很大的篇幅報道了雞籠島開發中遇到的困難,及雞籠島本身眾的水文氣候條件,即便是信王這高高在上的皇族身份,讀報時依然能感到其中蘊含的誘力——自從買活周報提了小冰河期的概念,這幾年下來,任誰都不得不承認,氣候的確是越來越異常了,原本的農業很難再進行下去,已經幾乎成為公認的事實了。

而按報紙上的說法,雞籠島不是大陸氣候,而是‘亞熱帶、熱帶季候風氣候’,這樣的氣候和陸上相比,終年高溫濕潤,至少對於農業是很有利的。如果信王是住在北麵的小地主,又有一定的勇氣的話,此刻哪怕是賣了家裏的祖業,遷移到雞籠島上去墾荒,恐怕也是不會吃虧的,北麵已經連著三年鬧旱災了,再這樣鬧下去,田地不值錢,命也要跟著不值錢了,此時去雞籠島,雖然要吃幾年苦,但前景的確是一片大好,至少能吃飽飯是沒問題的。

自然了,買活軍這裏是不允許地主存在的,任何都能買‘份額田’,若是買多了,或許是不賣給,或許是要交額外的‘奢侈稅’,這都是黃謹提供的消息,譬如說一家如果按份額能有十五畝田,有了餘錢,要再買的話,每畝地要交的賦稅是半點都不能少的,這是每年根據天候和收成下的定額,半點不能逃,這樣算下來,‘持有’田地如果不能充耕種,其實相當不劃算,因為買活軍這裏預期每畝田的產量是相當高的,高到必須付絕大多數的勞力去進行精細耕種,也沒有餘力去照顧別的田地了。而且如果自己種不過來,想要田租給別的話,也能收一點象征的佃租,買活軍這裏的農民外打工時,在村委的組織下田租,主要是為了讓莊客來交那一季該交的稅賦——他們也叫官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