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6 章 生育的代價(1 / 3)

和議終於達成了!

這一天,買活軍治下州縣的街巷尾,接連不斷地傳出音各異的招呼,“報童,給我來一份周報”!街巷尾的租書店報刊亭裏,也不斷有行匆匆的吏目、農工、商戶,拿著十塊錢的鈔票,扔下一張,拿起一份報紙轉身離開。

《買活周報》麵試以來,發行量逐漸增加,這一期在印刷伊始已做了準備,比往常還要多印了十萬份,為的本向域外各地的州縣散播,但沒想到光治下便供不應求,許多平時不買報紙,隻蹭著在租書店裏租來,又或去茶館聽人說書、自己茶館報紙的人家,這一次也花錢買了一份要自家收藏起來。

雖戰爭的陰影並不算太濃鬱,但和平也總算到來了!

也說不原因,但不少人家總覺得這一個值得慶祝的日子,自發地去割肉的人家,讓屠宰場和肉鋪都有些猝不及防,而本就繁華的食肆一條街,今天甚至有許多食客要在門外排起龍來,不管什飯館,今天都很少有不滿座的。人們願意慶祝和平,哪怕隻個小小的和議,就連最迂闊的書也不覺得這爭端的結束,但,哪怕一小段時間的和平,這也值得慶祝的。

而且,在買活軍的活人來,和議的內容也讓人滿意的——至少可以視作買活軍的勝利,雖他們說不出條條道道來,但總覺得和議的內容了讓人心裏歡喜。買活軍似乎並沒有吃什虧,這就足夠讓他們為六姐高興了。而更讓這些從四麵八方投奔而來的活人高興的,則買活軍技術的擴散——和議中約定了,買活軍向敏朝供應三年高產糧種,而這就足夠讓許多人自發跪拜在地,感謝著謝六姐的慈悲了。“六姐高義!我老家有救了,我老家有救了呀!”

有多少流民,被殘酷的天候、如狼似虎的地主吏目、沉重的印子錢一起驅趕著離開故土的?他們又有多少親戚倒在了顛沛的路途之中?落葉歸根,這人們最樸素的願望,雖在家鄉他們也並非沒有受到冤屈,雖離開時未必不懷著怨恨,但百姓們寬容的,當他們的窘境在買活軍這裏得到了解除,當他們吃得飽飯,也穿得起衣之後,恨意便在刹那間化去了,留下的隻有濃厚的思鄉之情,還有那對故鄉的深刻眷戀。

家鄉的百姓們,能吃得飽嗎?家鄉的吏目們還那樣刁惡狠毒嗎?家鄉的天災這幾年可還頻繁嗎?

許多從遠方來的流民,都在設往家鄉帶信,順帶著送《買活周報》,向故友親朋證明自己過得還算不錯,但他們也關注著家鄉的消息,故鄉可沒有《買活周報》,而一封書信又往往需要半年以的時間才能送到。有的擔憂,或許在下一封信裏都被證實,還有比自己能想到的更壞的消息。他們收信時的心情沉重的,但卻又那的無力——能做什呢?除了祈禱六姐快些把自己的老家打下來以外,他們什都做不了。

現在便不同了,和議中去掉那些讓人不知雲的東西,在措施,每一條都那的有力:高產糧種的買賣,還有技術人員的支援,買活軍不但包賣,而且包教,派遣‘田老爺’去往各地,教導百姓們堆肥種地。

“我願去呀!”

不知多少處中,都響起了一樣的聲音,那些外來的流民們,有些才安頓下來一兩年,剛剛有了自己名下的田地,憑借著平日裏的殷勤小心,以及遇事甘願吃虧的容讓寬忍,在村裏站穩了腳跟,剛過了一點寬心的日子,此時卻擼起了袖子,著急地說,“我們老家的地,種土豆定有大收成的!倒比種麥子要好得多!我願回鄉做‘田老爺’!該去哪裏報名呢?”

“六姐大慈悲!六姐大善!六姐命百歲!”在這個自告奮勇,自覺得很種田,也說家鄉土話的自號‘田身邊,他的老母親卻已潸淚下,自發地在神龕前,對著那麵目模糊的短發姑娘禮拜了起來,“六姐救苦救難,六姐平安萬福……”

#

“哦?朝廷也要開特科了?”

和已開始對謝六姐頂禮膜拜的百姓們不同,林林總總出於自願或非自願,來到買活軍這裏的書們,卻對和議中的這一條更加敏感,眉挑得老高,“這說來,現在買活軍這裏也不算投敵背主嘍?”

不少書便立刻動起了心思,“那將來買活軍這裏不也開八股科呢?”

“多少年來的文脈傳承,總不能斷絕在這一朝吧?”

“了,了,難道這不我們文明中濃墨重彩的文化‘因子’嗎?仲韶兄,你何不撰文一篇,請令連襟發表在《買活周報》,為我們書多加張目?這自幼練就的童子功,難道忍心就此付諸東流嗎?”

“我您還讀《政治》課本去吧,多寫些讀書心得,比什都有用。”

“老板,來打一角酒,再來蒸一碟海蠣子,搞個辣椒碗來!今日和議頒發,俺們六姐從此有名分了!雖不敢喝醉,但還值得喝一杯!”

“該浮一大白!”

“六姐平安萬福!”

“喂,你們到這六條了嗎?雙方政權共同承認彼此管轄之地均為華夏自古以來的領土,藩亦在此列之中——藩也在啊!而且彼此承認的,這什意思?不和我昨天聽到那消息對了?”

“什消息?要開荒雞籠島?這個不早有了的事?”

“什雞籠島,不,不!呂宋!——我回在……”

小餐館一角,說話那商人的聲音低沉了下去,似乎在交代著消息的來源,片刻後才重新放大了聲量,“說買活軍下一步擴張的目標,不咱們現在敏……不咱們現在華夏之內!而要往南麵去,往呂宋去!”

“說那一塊,一年三熟,甚至加套種,可以一年四熟!那個張著嘴都有果子往嘴裏掉的寶地!隻從前太熱了,實在不好住人,而如今天氣變冷,這呂宋就成了有天堂,下有蘇杭一般的好去處!”

“既如今買活軍和朝廷都已互相承認了彼此的政權合,往呂宋去的船,便可以公到朝廷的地盤去招攬人口——這裏多少的意啊,老兄,那些人難道不要吃,不要喝的?他們到了呂宋,種出來的糧食該賣給誰呢?”

這商人興奮得麵通紅,竭力放大著自己的聲音,“還有,既彼此承認了政權,此後買活軍的船隊到各處的港口,豈不就不必再那樣遮遮掩掩了,這意也很可以公地宣傳起來了不?!諸君,這裏可全都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