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57 章 狗栓拜幹娘(1 / 3)

因為今年來人種了牛痘的緣故,謝天謝地,土山縣今年竟沒人死於天花,雖然四下村落裏還在鬧疫病,但縣城卻比往年此時還繁華了少許——既然不會得病,本地的人口便活躍了起來,外來的人口,必定會帶來一定的商機,而疫病也會讓某些行業比往年繁榮。

譬如壽衣壽材鋪,這些年生意便比從前要好,不過前些年壽材和壽衣一樣好賣,這幾年便不同了,壽材,哪怕是最普通的板條棺材,也有許多人家支撐不起了,倒是最簡單的白紙壽衣十分的暢銷,甚至還有人家乘價格還不高時提前買幾件存在櫃上,‘橫豎總能用得著’!

除了殯葬業以外,今年縣城一帶的莊客也還有活做,他們農閑時都在城裏雞毛店住,城裏活多些,如此便趕上了第一波種痘。現在很積極地去各地種麥子——佃戶們死了,老爺們也死,但隻要一家沒死絕了,地總是要種的。縣裏的老爺們也不至於連種地都不管,這些莊客正好和田師傅們到處去城郊的村裏種土豆。

“買活軍那裏,嗐,那是沒得說的。”

狗栓三兄妹進城時,天色剛擦蒙亮,城門開了一個角,正好便遇到莊客們簇擁著田師傅往外走,這些田師傅們操著熟悉的鄉音——他們很多都是從山陽道逃荒到南麵去的,甚至於說,買活軍起家的彬山流民,便以山陽道為主,聽說謝六姐原本就是山陽道泉城附近的農戶出身,那麼買活軍那裏的山陽老鄉當然很多嘍。

山陽這裏,官話有山陽道的口音,土話雖然各地也有細微的差別,但還沒到彼此聽不懂的地步,這些田師傅們未必是土山這裏的人,但說起帶了鄉音的官話,還是讓人感到親切,立刻便被莊客們接納且信服,便是村裏人也都很尊重他們。狗栓這樣心事重重、腳步匆匆的一行人,也不由得停下腳來,聽著這些田師傅們誇耀著買活軍那裏的日子。

“便是天堂也不過如此呀,兄弟們!若是有福分,有機緣,真該上船去雲縣瞧一瞧。雲縣的錢,‘淹腳目’,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那是那裏的土話,意思就是錢都淹腳背了,彎腰去撿就行了——隻要考過了掃盲班,舍得賣力氣,天天能吃飽!”

這已經夠讓人不可置信了,還有更夢幻的在前頭那,狗栓雖然聽過一次了,但也還是很願意再聽一次,“天天能洗澡,皮都洗破了也不過是兩文錢!每天吃飯東家還管你至少一個蛋那——大方的東家,還給吃個鹹鴨蛋!”

“沒有徭役!沒有捐、賦、稅,都是六姐的活死人,一畝地一季收個三百斤租子——你別嫌多,一季至少一畝地也打個六百斤,若是種土豆,一畝地沒個兩千斤那是歉收的!”

這對於習慣了豐年畝產三百斤的山陽道百姓來說,實在是太過於不可置信了,就算活生生的田師傅站在麵前,也當傳說來聽。一畝地幾千斤?那真是仙種了,天下間哪有一畝地能產幾千斤的種子?

若是有,到秋裏收成,怕不是能在那土豆穗上打滾,在上頭睡一覺?——雖然聽說土豆是沒有穗的,但山陽道這裏種的麥子、糜子都有穗,所以莊客們也根深蒂固地認為,土豆一定是有穗,或者是近似於穗的東西的。

首發網址https://

“上學也不收錢嗎?”

“隻要你有本事,憑你讀多久都不收你的錢——”

眾人談論著慢慢遠去了,排隊交錢要進城賣菜的農民都羨慕地看著他們,彼此嘰嘰喳喳地議論著土豆的事情,很想再多聽一些買活軍那裏的新鮮規矩。

狗栓麼,他的心情也和以前不同,從前他聽這些事,心裏或多或少是有些抗拒的,因為那邊盡管再好,他又過去不了。

從前,他最關心的還是土豆,並且非常羨慕那些願意騰出田地來種土豆的村落,但現在,

既然立心不惜一切也要走,對土豆便沒有那麼關心了,反而越聽越忐忑起來了,既怕走不了,也怕去了那裏,發覺那裏和想象中不同,全都是如李老爺所說,編造出來騙他們的。

因為帶的東西多,這一次不能溜進去,交了三文錢入城,狗栓帶著弟妹直接去了牙婆家的小院,輕輕地叩響門環,“宋婆,宋婆起了嗎?”

宋婆屋裏其實已經有了動靜,門也是虛掩的,兩行濕腳印一路出來,過一會,宋婆的兒子挑了一擔水過來,見到狗栓一行人並不詫異,叫了聲‘媽’,便推開門進去,讓他們在院子裏蹲著,狗剩狗栓忙幫他把水倒入大缸裏,看著還差一桶,便道,“狗剩去幫哥挑一擔子去。”

宋婆兒子道,“不消得,也夠了,你們是想去買活軍那裏?痘苗種過沒的?”

狗栓忙道,“種過了,種過了。三口都種過,我們專帶痘大人到處去看診種痘發喪呢!”他看這少年似乎頗為刁鑽,不禁便擔心起來,隻怕一家人被收了高額的路費,還去不得買活軍那裏。

說話間,宋婆已起來了,勒了一方抹額,蓬著頭出來,拿了一根豬鬃毛的牙刷在簷下,沾了香膏刷牙,滿嘴都是噴香的白沫子,叫人看得稀奇得不得了,刷完牙又用雪白的毛巾洗了臉,這才清清嗓子,笑著說,“是狗栓啊,怎,好日子還不足,要把妹妹賣了去買活軍那裏,給你換些彩禮來?”

狗栓這兩三個月間,和宋牙婆倒是熟悉起來,宋牙婆膽子很大,仗著自己也種了牛痘,和狗栓他們一樣,也是去村落裏到處用低價收買那些小孤女——有時甚至都不用錢,給口吃的就帶回來了。往常,死了父母,若有族人,多少還是要給點才能買走,但此時是染天花死了的,眾人對這一家都避之唯恐不及,還談得上什麼要錢呢?

宋牙婆也不敢把女孩子們全都往城裏帶,而是在城外找了個老廟,搭了草窩棚,她兒子每天去送飯,新來的女孩子種了牛痘,再過個三四天的,見沒有發燒,這才領到城裏來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