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05 章 彈簧太重要了(1 / 3)

走遠路做工,在從前是很麻煩的事情,別的不說,光是行李就夠讓人頭疼的了。被褥、鍋碗瓢盆這些東西,都是很貴重的財產,做短工可以將就,做長工,鍋碗瓢盆不帶也就算了,被褥不自帶是要遭罪的,不過,那時候農戶出去做工,多數也都是在老家附近,若是要去一二個月,那就是挑個擔子,把東西一裝,靠雙腳走上幾個時辰,問題也就解決了。

像是阿霞這些出去做活的村婦,第一個要麵臨的就是行李的問題,她們剛開始出去做工時,也是挑著擔子,大家成群結隊地走著去的,從村裏走到吳興縣走了一日,第一年在吳興縣做的是紡織工,倒也罷了,第二年春天出去做工時,阿霞她們就去了建築隊,建築隊遷移時也是這般,大家成群結隊,挑著擔子在路上走著,馬車是不太實用的,因為他們去的地方多數是新占之地,路並非都修好了,馬車有時還沒有雙腳快。

今年出來時,情況便有改變了,阿霞得了小姐妹來信的指點,知道城裏有了新的變化——成衣鋪現在依舊是很發達的,他們就是專做這些農民工的生意,做了一大批被褥,價格不貴,用料也還實在,民工們到了本地,去買一套回來,走了再賣回成衣鋪裏,其實便等於是租了幾個月而已,成衣鋪收回舊被褥之後,便將被子重新翻曬,被套再送去洗衣廠洗一次,套起來照舊賣給新一批工人。

至於說禦寒的衣物,成衣鋪裏也是應有盡有,許多都是秋去春來時,工人秉持著老觀念賣給成衣鋪的,這些修路工、建築工,他們要到處走,尤其是修路工,去的都是無路的地方,總是追求盡量輕裝上陣,很多人常年和成衣鋪打交道,每年夏冬換季,就去買賣衣服,這樣自己的行囊始終輕便,而百姓們也很容易識別這兩類工人,因為他們穿的衣服總是成衣鋪特有的樣式,在胸口繡有成衣鋪的名號,這個是一般百姓家買的衣服所沒有的。

雖然阿霞今年要停留在雲縣,不過從雲縣去吳興縣,要走三程路,也就是說,馬車要走三日,到了吳興縣還要再去泉村,所以東西還是盡量少帶為好,她隻帶了一個背簍,裏頭裝了一套她自己慣用的被套床單,包袱裏是換洗的裏衣,還有秋衣褲,這些東西阿霞覺得還是穿自己的為好,至於棉襖,她倒也入鄉隨俗,到了雲縣去成衣鋪現買了一套,臨走時又賣回去了,這會兒穿的是自己帶來的一件好棉襖——回家過年,總是穿得鮮亮些,這棉襖和罩衣,她帶出來後便沒穿過,沒下過水,花色還是很新的。

不過,今年出門的時候,就沒有以往那樣吃苦了,騾車、馬車變得普及了起來,車廂也有了很大的改變——以前的車廂,是沒有座位的,大家都是盤坐、跪坐在車廂裏,一個車廂窄窄的,大約隻能坐個七八人便非常擁擠了,馬車運人其實是不如運貨的,貨可以疊起來,人卻不能。

馬拉貨可以拉一千斤還更多些,但拉人卻隻能拉個六七百斤,速度其實也不算很快,阿霞坐過幾次,哪怕是水泥路,也顛得厲害,人在車廂裏,隨著馬小跑的節奏,一跳一跳的,不適應的人,坐一會就想吐了。

但今年出門的時候,馬車便和從前不同了,在板壁的兩麵,固定上了皮麵的座位,行李可以塞在座位下方,這樣,車廂裏就比從前要整潔得多了。而且坐在車廂裏的感覺也和從前不同。

這個皮座位,坐起來是有點奇怪的,感覺軟中帶硬,棉花裏好像埋伏了鐵圈似的,如果是很瘦的人,會感覺鐵圈硌屁股,但不知為什麼,或許就因為這鐵圈,馬車走起來的時候,明顯感覺到座位上的震動變小了,甚至於可以說得上是平穩,如果是坐在座位上,感覺更明顯,但坐在車底,也不如以前那樣震得慌。

據說,這是因為馬車的軸承上也加了新的避震器的緣故。總之,今年的馬車,坐起來也更舒服了,雖然還是隻有六個人,但車內的空間可要比以往那動彈腿都難,要安排得寬綽得多了。

所謂的寬綽,便是說,阿霞的膝蓋,和對麵乘客的膝蓋,可以有一絲容得頭發通過的微小縫隙,她和身邊人的距離,也和發好的豆芽一樣,彼此間不必非常用力地擠挨在一起,能有一點點的空隙。

雖然對權貴來說,這個馬車坐一個人都有些擁擠,他們是想不出怎麼能坐上六個人的。但在老百姓來講,這其實就已經是非常好了,至少不用自己走,速度也比較快。便是從前那種沒有邊座,大家在車裏緊緊挨在一起的方式,也讓很多隻能步行趕路的人非常羨慕呢,能坐上馬車,已經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