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97 章 酢辣椒(1 / 3)

誠如兩個敘州義軍所言,辣椒這東西,在大江兩岸多瘴氣陰濕,冬日又較寒冷的地方,傳播得比在買地福建道還要更快,這幾年間就已經走入了千家萬戶,便連城裏百姓,多數也在自己後院栽上幾株,不過未必都長得好而已。

幾人說起本地的物價時,這才知道辣椒還算是較貴價的蔬菜,如薑蒜一般,價格不是太便宜的,要比幾斤一文錢的青菜貴得多,一斤有時能賣到三四文,本地的農戶,大多都把上好的辣椒挑到城裏來賣,餘下那些歪瓜裂棗,辣味不濃鬱的這才留下自食。

“這就是賣油娘子水梳頭的道理了,這州縣中最好的辣味,肯定是在城關,尤其是酢辣椒、泡辣椒這些東西,也唯有城關做得好,有時候那些農戶來走親訪友還買兩斤回去哩他們鄉下醃辣椒,舍不得用雪花鹽,都是用搭賣的官鹽,滋味自然是不如城裏做的純正。

辣椒這東西又愛發黴,有時候收成時連逢陰雨天,他們曬不成幹,隻能賤價賣到城裏來,趕緊醃漬,過幾個月進城,看到醃物的價格,都是心痛得掉眼淚。”

因本地的辦事處人數少,開設也不久,主要還是做人丁轉運的生意,還有和本地商鋪的大宗交割,對於本地的民生並不熟悉,不像是敘州漢子,他們在買地和敘州之間來回跑船,對沿岸州縣的情況了如指掌,說的全都是吳老八想聽的話,“怎麼,如今兩湖還強迫搭售官鹽嗎”

“還賣的”老艾道,“和稅賦一般,都是強行搭配下來,不買不行,其實拿到手裏,半是土,半是鹽,能吃用的不多,鹽還有雜質,還要花費心思去篩洗,把鹽水拿來泡些佐料罷了,連菜蔬都泡不得。”

這個道理,接觸過農事家務的人是明白的,佐料有強烈的味道,可以壓住這種劣質鹽水的雜味。這樣的水泡出來的蔬菜很可能是發苦的,根本無法起到佐餐的效果。眾人都是皺眉,吳老八道,“我們南麵,官鹽早就賣不動了,江陵的鹽商有一多半都開始造船改做海上生意,破產的也有許多我看朝廷倒還是巋然不動,可見各地的鹽利也沒有多少去到朝廷。多數不過是養肥了衙門裏的吏目,還有本地的大戶。”

“嗐,我們巴蜀還行,本地的鹽還是能賣得動的我們的鹽好,雜質少,自貢的井鹽做官鹽,百姓的日子還好過些。兩湖這裏確實日子不好過,聽說,因這幾年皇帝屢次提起,各地稅賦不足,朝廷稅銀多從海關取用,兩湖這裏要補充稅源,又廢不掉那踢斛淋尖的規矩,也實在不敢加農稅,便隻能在小處下功夫,這官鹽越發不堪,道理便在於此處,要從這裏多踅摸一些,好維護官府的顏麵。”

高個兒義軍小郝接口道,“可這兒多出來的銀子,能有一半成為稅銀往上繳不能不過是讓各地的老爺們又多個進項罷了”

說到兩湖的局勢,他們都是搖頭,也多些對敘州的自豪,“我們敘州如今,稅賦都減了不少,衙門的使用仍足,可見一旦消滅了剝削階級,便是艱難歲月,百姓們的日子至少也比在敏朝要好過得多”

“不過是想要過這樣的日子,先得殺上一批人罷了”老艾舉手往下一劈,看著頗有些匪氣,又拿眼來看吳老八等人,見他們多是若無其事,也是暗暗點頭,心道,“看來都是有本事有氣魄的,確實見過血,買地出來的吏目,果然沒一個草包,真令人佩服”

如此兩邊互相掂量,也是地頭蛇和過江龍之間應有的事情,小郝這裏不動聲色,又轉過話題,“話扯遠了,還是先說這酢辣椒吧。說起來,這酢物的流行,還要歸功於買活軍呢正是因為買地的玉米來了,這酢物才大行其道,原本也不是家家戶戶都做得起的,畢竟,原本酢物都用粘米粉、江米粉,還要精磨,這兩樣哪裏是什麼便宜的東西呢”

所謂的酢物,確實不算是最廉宜的做法,在東南沿海也不算主流,小雷等人根本就沒吃過,倒是金娥,從前在蘇州偶爾也吃些酢魚,因道,“我們平時多是吃酢魚,和糟魚其實類似,都是拿淨魚,抹了醃料,放壇子裏窖藏一段時間,按買地的說法,那叫發酵發酵好了再蒸著吃。不過糟魚用紅糟,酢魚多是用米粉,有些還直接用酸米粉,聽二位說起,本地的酢辣椒是用玉米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