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辦這個邸報有想著私心貼補翰林院的意思,但是明麵上可不能這麼說,得說的高大上冠冕堂皇才行,就像前世銷售公司洗腦那句“造福他人,成就自己”一樣。
建昭帝想了想覺得做這事確實也是可行,這個時代安排就業也是很重要的,尤其京城人口眾多,已經是難得百萬城市,這其中讀書人也特別多,若沒有很好的安置方式,確實也是一個隱患,通過這個方式解決就業也比較好。
尤其若是有這麵向百姓的邸報,這輿論風向也很好的掌控在朝廷手裏,當然最重要的也是一條很好增加稅收的方式,這個年代國庫也缺錢啊。
建昭帝就安排蘇安博一手開始包辦接下來的關於官辦邸報的發行,為了區別發放給官員的邸報,尤其這邸報隻在京城發行,這份報紙改名成京報。
雖然建昭帝同意發行了,但是這報紙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出版的,因為還有許多具體細節需要商量,這籌備工坊,組建印刷不是最難的。
這個時代已經有活字印刷術,不過使用不算太頻繁,因為現在出書不是特別容易,發行量大的書籍書店還是盡量用雕版印刷,印刷精美也方便。
京報則不需要太考慮這些,隻要信息傳遞快速就行,至於精美這些文字可以往後靠靠。
現在最大的阻礙就是利益分配,翰林院掌管文書編寫,可以參與京報的編寫校對,可是通政司也想摻一腳,自己也是舞文弄墨的清水衙門啊。
通政司的通政使廖鑫也上奏建昭帝,表示通政司也是掌管文書之職,這籌辦京報通政司也該參與。
這皇上最重要的是製衡之術,最後讓兩個衙門一塊參與,許恒還提議給了這京報按照稿費製,隻要一經采納的稿件,都會發放稿費。
京報的收益先是刨去成本後,大部分上交國庫,還有一部分結餘就是作為筆者的稿費,這個稿費不是固定的,會按照發行京報的數量收益來發放。
稿費發放的比例,按照采取文章的體裁和字數兩個衡量,畢竟按照字數來算,這詩詞就吃虧。
字數主要是文章類型,以一百字為計算標準,一百字多少錢計算稿費,若不滿百字就采取四舍五入的方法來計算稿費。
所以有投稿京報的文章,大家除了寫好文章外,還會詳細數一數字數,萬一字數有48個字,那得多虧啊。
後來京報辦大以後,想給京報投稿之人無數,就有書齋發現商機,特意製作出了一種類似田字格的紙,方便計算字數,這大大便利了筆者和報紙雙方,甚至後來默認投稿必須用田字格。
。您提供大神愛吃椒鹽豆粽的丁凱的我靠科舉實現人生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