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9 章 第二十九章(2 / 3)

自家這群小子隻要好好跟著姝娘幹,早晚有一天也學他們姑父姑母,洗幹淨腿上的泥點子去城裏紮根。

老人家這番話裏為孫子們考慮的用心,當事人卻沒能聽出來,兄弟幾個隻知道爺爺嫌他們還沒有姝娘的誌氣大,徐虎狀似哀怨的道:“爺爺,您真是有了外孫女就忘了孫子,哥幾個是沒有姝娘能幹,可是我們知道聽話幹活啊,姝娘指哪打哪兒,何時給她拖後腿過?”

就連現在,他們一邊絕望姝娘的目標遙遙無期,一邊也是死心塌地跟她幹下去,完全沒有反正自己也攢了錢,姝娘不肯來鎮上,他們可以自己在鎮上單幹的念頭呢。

“是呢,表哥表弟們幫了大忙,沒有他們,我一個人也幹不成事。”沈麗姝笑著點頭支持自己的小夥伴,心裏卻是一動,姥爺提醒很是及時。小夥伴們覺得她定的目標太遙遠,沈麗姝卻是不以為意,隻是在城裏開飯店就得從現在奮鬥到他們成年,那她想買首都的小別墅,豈不是還要向天再借五百年?

她不管,這個身體成年之前她就要住上自己買的小別墅,那就最好要在兩年內搞定人生中第一家飯店,到時候,已經有了幾十年餐飲經驗的徐大舅就很適合在明麵上當掌櫃了。

畢竟真正開店做生意,跟領著小夥伴們滿大街叫賣或擺攤是不一樣的,後者他們是孩子,做的事也上不了台麵,哪怕能賺到錢,恐怕別人私下也隻會嘲笑窮酸,所以隻要他們自己主要是老爹不在意丟了麵子,那就一點問題都沒有。

但開了店就不一樣了,雖然沒有明文規定小吏的妻兒兄弟不允許在外做生意,可萬一有那眼紅心窄的,拿著這個把柄使絆子找上頭告狀,一次兩次不礙事,可老是那麼不消停,就怕真給老爹惹上麻煩。

因此,為了提前規避一係列麻煩,沈麗姝已經定下了發展策略,未來她的名下隻會有珠寶現銀和不動產,生意上的手續文書,還得找可靠的人出麵擔著。

這也是她早早拉著表兄弟們創業還不夠,又要把堂兄弟們也拉入夥的原因之一。

不管是沈家還是徐家,這一輩人丁興旺,所以先把人聚在一起摸摸底細、增進了解,等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把合適的人推出去挑大梁。

但在他們成年之前,就隻能先找適合的長輩頂上,沈麗姝頭一個看好的是沈四伯,覺得他比較憨直可靠,不那麼能幹但也不會給她添麻煩,很省心。

剛才跟徐二舅聊天,沈麗姝發現這位長輩也有可取之處,現在再加一個徐大舅,用人名單一下就豐富了起來,沈麗姝突然有種手下人才濟濟的意氣風發之感,不免有些飄飄然。

可惜隻飄了不到兩分鍾,她看好的人才之一徐二舅,一句話把她拉回了現實,“姝娘想在城裏開食肆,手頭積蓄遠遠不夠吧?”

沈麗姝一秒回神,誠實點頭,“對,就算加上表哥表弟們,也還差得遠。”

“那你們之後想做什麼?”

眾人也再次放下各種心思,目光灼灼看著她。

沈麗姝說:“也是賣吃食,但不需要開店,到州橋夜市花錢租個攤位就能開張,等進入臘月到過年的那段時間,大相國寺那邊更是接連不斷的大型廟會,一直能熱鬧到元宵,那時候記咱們就去廟會上。”

她估摸著隻要趕上大相國寺年前年後那一波接一波的大型廟會,那才叫日進鬥金、財源滾滾,比什麼購物節美食節都好賺。

“那不就是街邊攤?”

“這個不錯,隻要肯花錢定那種可以推著走的車子,去哪兒擺攤都方便。”

小夥伴們紛紛點頭支持她的想法,沈麗姝更是麵露驕傲:“州橋和大相國寺離我家也都不遠,搬東西出攤不難。”

這就是她跟大家擠死也不肯搬家的原因,自家附近都是商圈,傻子才搬走。

徐力又開始熟練的挽袖子,“表姊你說賣什麼吃食,咱們隨時可以開工。”

沈麗姝浮誇的伸出爾康手:“表弟你冷靜一下,咱們這才放假第一天。”

徐力:“……”看著表弟滿頭汗的樣子,沈麗姝不厚道的笑了起來,笑完才解釋道:“其實是很多東西還需要準備,對了二舅,鎮上能找到木炭嗎?”

徐二舅原本也跟著一起狠狠嘲笑親兒子,這會兒臉上笑意也沒消退,隻不過還帶上了幾分狐疑,“城裏這麼早就要用木炭了嗎?”

“沒,隻是我弄東西需要木炭。”沈麗姝說,“而且我最近去街上也留意了,還沒看到哪家在賣木炭的。”

這就是她之前早已有了想法,卻無法付諸行動的原因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誰能想到她在古代連辣椒孜然都找齊了,想做一頓燒烤,反而被小小木炭難倒了呢?

其實連京城都還沒有商家賣木炭,沈麗姝來鎮上問二舅,也隻是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心態,實在沒有就先用木柴代替木炭。

不過考慮到燒烤可能比做飯更加費柴,在她娘跟前又要被說,還不如來姥爺家造作,大不了她跟著小夥伴們出去一趟,自個兒把需要的柴火備齊。

“我就說嘛,這距離用炭取暖還有段日子,現在也用不上。”徐二舅笑盈盈說著,話鋒一轉,“不過姝娘問二舅弄木炭,還真是問對人了。”

徐姥爺也點頭附和,“找你二舅沒錯。”

竟然還真有門,沈麗姝不由得坐直了身子,一臉期待的看向徐二舅:“怎麼說?”

徐二舅摸著下巴道:“你要說木炭,鎮上除了那幾家大戶人家,是沒幾個人用炭的,那都是城裏人用的東西,不過嘛,就前兒跟我們一塊去的大頭,他媳婦是隔壁鎮嫁過來的,娘家剛好就是賣木炭起家的,聽說小時候家裏窮,養不起那麼多孩子,大頭媳婦的兩個兄弟就跟著親戚去外麵討生活,陰差陽錯學會了製木炭的法子,回來就帶著家裏的人一起製炭,很是賺了些錢,一家老小都從村裏搬到鎮上去住了。”

“雖然大頭媳婦娘家都搬到鎮上,但也沒放下這門營生,自打大頭媳婦嫁過來,他們家就沒缺過木炭,別人走親戚最多帶一籃雞蛋,大頭媳婦娘家卻是挑一擔木炭,可真是闊綽。”

徐二舅說著還羨慕起來了,他這位叫大頭的朋友,其實算是本地的官二代了,大頭他爹林裏正相當於副鎮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