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翥道:“當年仆不知隱蕃是祁縣王家的人,便與之交好,曾是至交。”
周圍的魏國文武終於忍不住、發出了幾聲笑聲。大夥都看出來了,潘翥不想死!
秦亮卻不願意收服此人,殺了也沒多大問題,不過好像也沒有好處。這種士族的生死、在東吳是有人關心的,殺降將的事傳到吳國、多多少少會增加吳國士族抵抗的決心。
秦亮沒有笑,觀察了片刻潘翥。潘翥也閉嘴了,站在原地沉默下來,臉上的懼意也漸漸加深,仿佛在等待著命運的宣判。
就在這時,秦亮忽然想到了此人的用處。他的目光頓時平和了幾分,轉過頭問潘忠:“誌為認識他嗎?”
潘忠庶民出身,應該與吳國大族沒什麼關係,同姓的人本來就極為常見。喵喵尒説
果然潘忠道:“稟大將軍,仆不識也。亦未嚐聽聞同族之中、有人遷徙東吳,應該沒什麼關係。”
秦亮聽罷,對潘翥說道:“既然如此,過兩天、汝還是回東吳去罷。順道給吳國主帶一封信去。”
潘翥似乎鬆了口氣,忙道:“仆謝秦將軍不殺之恩!”
秦亮不動聲色地說道:“此番吳軍損失慘重,無力再抵擋大魏王師。待我布置更多兵力、準備好戰船,立刻便將百萬大軍、四路南征,定克東吳!汝回去勸勸吳國主,看清形勢、麵對現實;不如早降,仍能封侯食邑,不失為富家翁。還能減少兩國軍民傷亡,豈不善哉?”
部將們聽得熱血沸騰,立刻有人附和道:“大將軍攻無不克,大魏王師一旦渡江,橫掃東吳,指日可待!”
而參軍賈充、王渾,屬官阿童等人都未作置評。潘翥則麵露難堪之色,隻能沉默不言。
秦亮也不再多言,叫人帶走潘翥,他也與大夥一起走下了城牆、回到羨溪城中的官寺。
這時賈充才道:“自從孫吳稱帝之後,兩國便斷絕了使節往來,今大將軍若遣使去建業勸降、或遭吳國主殺害。放降將回去送勸降信,正是高明之舉。”
秦亮以為然,回到官寺便寫了一封親筆信。勸降是假,恐嚇一番孫權是真……因為孫權若非真的走投無路、戰火已經燒到了腳背上,不太可能投降。
不出幾日,後方的王飛梟便送來了軍報。濡須山、七寶山二城的吳軍出城之後,未行交戰,便循著七寶山脈西麓跑了!沿路丟盔棄甲,被俘者甚眾。
從徐塘出發的吳將朱據,聽說諸葛恪戰敗,也不再戀戰、果斷沿著濡須水退兵。東關關城的守軍,隨後向群山中突圍,軍隊跑散,也是大多都被抓住了。
一旦大規模的會戰失敗,就是這樣的下場。軍力損失慘重,士氣低下,原先本來可以守住的地盤、也更容易被攻占!
因此王飛梟已率軍南下,趁勢攻取濡須水西岸的襄安、臨湖等城,收取諸葛恪屯田留下的人口。王飛梟是揚州都督,揚州軍是東線首當其衝的前線主力,讓他們補充人口物資、用於邊防,並無不妥。
秦亮遂決定,帶著羨溪的大軍、架浮橋渡過羨溪,換地方向東北方向繼續進軍,乘勝攻打大江北岸的吳國城池。以圖掃蕩劫掠曆陽、烏江、阜陵、堂邑等地!
同時命令王飛梟,派人沿塗水道路、向前線大軍運送補給。
不久,秦亮率大軍抵達了老山。按理軍隊應該走老山北麓東進,但秦亮知道,江北一時間組織不起來、能與魏軍野戰的軍隊,便大搖大擺地從老山南麓進軍。
此地的位置,正對著建業城!
吳國的都城,隻隔著一條大江了。江麵同樣十分寬闊,煙波渺茫之間,人們隻能遠遠地看著對岸的建業、或是石頭城的城樓影子。
“攻滅東吳,一統河山……”魏軍人群裏,忽然傳來了此起彼伏的呐喊聲。將士們來到這個地方,便是士氣大增!
自從蜀漢關羽戰死、夷陵之戰精銳盡喪,之後吳國其實才是對魏國最有威脅的勢力!魏吳之間近些年來交戰頻繁,雖然吳軍多次北伐、一向沒多少戰果,但魏軍曆次進攻吳國、也是損失慘重。隻有吳國的國力人口,才是牽製魏國的主要力量。
而此刻魏軍的兵峰、簡直有一種兵臨吳國都城城下的聲勢,將士們的情緒自是振奮。
但不知,吳國君臣是否來到江邊觀望,看到了大江西岸連綿的魏軍人馬陣仗、以及如雲的旌旗?亦不知吳國人見到敵國人馬、已在都城眼皮底下,作何感想!
。您提供大神大魏芳華的秦亮呂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