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船小好掉頭,簽個小公司,到時候萬一合作出了什麼差池,也可以一拍兩散;如果簽了大公司,到時候想脫身都很難……
……
袁華開門見山:“這樣,其他的咱們先放一放,最近有沒有什麼電影項目找我?”
楊思維從包裏翻出一疊文件夾遞過來說:
“那可太多了,甚至還有人直接報價3000萬,想要拿下你的第一部電影邀約。”
不要以為3000萬聽起來感覺好像不高,其實網傳鹿和吳等人片酬上億,其實那指的是電視劇的片酬,早期他們電影的片酬也就差不多二千萬左右。
當然,這是特指14~15年這兩年,後來隨著國內影視產業的進一步繁榮,薪酬自然年年水漲船高。
別以為後來爽公主1.6億天價片酬,就想當然以為六七年前流量藝人也能拿這麼高的報價,畢竟有個詞叫做——此一時彼一時。
眾所周知,電視劇片酬的泡沫程度,是遠高於電影產業的。
很少聽說國產電影有天價片酬,對於明星來說,電影那是刷逼格拿代言的,電視劇以及綜藝才是直接賺真金白銀。
其實想想也就明白,因為很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一般來說一部電影的票房,至少要超過製作成本三倍以上,片方才能勉強盈利。
比方說,如果說片方給小鮮肉1億片酬,那這個片子的成本得多少?
總局曾下發過《意見》,要求片酬不得超過製作成本的40%。
一般來說,主演的片酬應該不會超過總片酬的70%。
但咱們就極端一點,假設這40%全給了該小鮮肉,然後通過男主1億片酬反推製作成本約為2.5億。
那也就是說,這個片子至少得有7.5億票房,製片方才能勉強收回成本。
但是你仔細比較鹿和吳等人的電影票房,粉絲貢獻可能撐死也就2億左右,幾乎不大可能超過3億,那如果真的片酬上億,這個電影不是鐵賠嗎?
所以說在當下,袁華的電影報價1000萬左右算正常。
如果考慮到第一部個人電影的噱頭,粉絲或許會比較看重這個,適當再上調一點,1200萬也勉強說得過去。
但是直接報3000萬,那個就純粹屬於溢價了!
流量藝人為什麼會有天價片酬?張國師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流量明星也是看劇本和導演要片酬的,說白了也是看碟下菜。
張一謀、馮小剛或者寧昊想要哪個頂流來演主要角色,頂流甚至可以不要片酬都搶著去……
一般導演,但是有特別好的劇本或者特大投資,例如《隱秘的角落》《我不是藥神》這種劇本,或者《長城》《赤壁》《功夫之王》這種頂級大製作,頂流也會底薪出演的……
但如果導演沒名,劇本不行,投資也不大,一看就為了圈錢去找頂流,那頂流肯定得要高片酬啊!
片方擺明為了利用我的流量圈錢,那還不索要高片酬,那頂流豈不是傻子嗎?
所以這個東西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真的沒什麼好說的……
但所謂師出無常,必有妖孽。
像這種比較誇張的溢價邀約,應該就是所謂的導演、劇本以及投資都很一般,擺明就是來找流量小鮮肉圈錢的……
像這種電影邀約,袁華是絕對不會多瞥一眼的,雖然他是很缺錢,但這爛錢恰不得,“細水長流”才是王道。
特別是流量藝人,必須要重視自己每一部作品的質量,尤其是票房和收視率。
哪怕評分低一點都不要緊,最多也就是被人家罵一罵,反正流量藝人本身就招黑,也沒必要太在乎這個。
但是要是票房砸了,那以後正經電影項目可就不會再找你了!
你看《伏妖篇》票房不及預期,是不是吳一凡就從此搖身一變成綜藝咖了?
鹿含搞砸了《上海堡壘》,是不是馬上就資源攔腰斬斷,慢慢就隻能去演電視劇了?
前車之鑒殷鑒不遠,袁華很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自己的演技在小鮮肉中間算得上是卓爾不群,但要說混個什麼影帝,估計是有點費事兒……
起碼這不是自己生涯初期應該考慮的事情,當前階段他的目標是盡量參與一些票房高或者是收視率高的影視劇,哪怕不是主演,也得努力往跟前湊合著……
哪怕被人家罵蹭票房,至少也好過被人譏笑沒作品……
。您提供大神車夠快的華娛之流量天王txt下載八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