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三有新人,受了那麼多的賞賜,還有那麼多的禮物,蘇寧不認為自己拿不出來這八百貫錢,所謂腰纏萬貫,就是目前蘇寧的真實寫照,一兩金子十貫錢左右,一兩銀子一貫銅錢左右,一匹絹半貫銅錢也就是五百文錢左右,自家倉庫裏麵那堆積成山的絹和金銀銅錢不花出去實在是太麻煩了,錢又不會生錢,不花出去,它始終就是這麼個樣子,隻能慢慢腐朽。
但是給這些佃戶配上耕牛,首先就是很大的恩情了,這些佃戶得了耕牛,耕種速度和效率自然大大提高了,農村勞動力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那麼就可以開始一些農副產品方麵的養殖了,比如雞鴨鵝之類的,還有豬啊羊啊這一類的,不單要有糧,還要有肉,糧肉並行,才是長久之道!
當年有一個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為什麼大唐不能也有一個天下第一莊?以自家的莊子作為一個改革的窗口,帶領大家一起走向富裕之路,雖然不知道過程中會出現什麼東西,但是既然有了問題,就一定可以找到相對應的解決辦法,雖然那個時候自己是否還活著……一切都有可能的不是嗎?
蘇寧自然是不在乎這些錢,千金散盡還複來,李太白這句是還是挺有現實意義的,隻要善於操作,那是真的千金散盡萬金複歸,可是王元就不這樣想了,誰家主人買這麼多耕牛?錢要多到什麼程度才能拿出這樣大的一筆錢投在這些低賤的佃戶身上?這麼多耕牛,這幾乎是理想地步的情況啊!這可能嗎?可能,因為目前就真實的出現了……
佃戶們也不會這樣想,雖然大唐國法森嚴,主人家不會過度盤剝佃戶,可是誰家主人能說出“這些田地是我的,也是你們的”這句話?誰家主人能拿兩百頭耕牛給佃戶做見麵禮?這個時代,一頭牛可就是一個家裏麵的頂梁柱,比命還重要!這個主人到底是個敗家子還是一個大善人?一時間這些在唐代算得上是高齡的老人們都呆住了……
這是一個一諾千金的時代,尤其是上位者,雖然有著無限的權力,卻依舊被無形的鎖鏈所束縛著,沒有絕對的封建專製和獨裁,即使是皇帝,也有一句“君無戲言”懸在腦門上,言而無信的君王,必然失去人們的信任,這個時代的公信力,是政府得以維持下去的重要因素,失去了公信力,反抗起義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老農們帶著無盡的欣喜離開了,他們相信蘇寧不會欺騙他們,上位者哪裏會欺騙他們這些小老百姓?欺騙他們有什麼好處?這就是他們的思維,他們不相信他們的主人會欺騙他們,他們走了,還帶走了蘇寧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細心培植,悉心栽培的水稻。
“這,這,三原伯,這,這樣大的一宗交易,您,您是不是應該三思?”看著老農們都走了,王元還是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這一切實在太詭異了,於是他忍不住的問道。
蘇寧擺擺手:“王縣令,這話既然說出了口,就沒有收回去的道理,言而無信的人有什麼下場你是明白的,況且他們都是我的佃戶,他們過得不好,我就能過得好嗎?還有啊,這錢啊,你把它放在家裏麵,放在倉庫裏麵,放在什麼私密的地方,它不會少,但是也不會多,你把它放在那兒不動,它就是死的,沒有任何用途,看起來是挺好看的,可是有什麼用呢?你因為這些錢得到了什麼?你隻是得到了錢而已,除此之外,什麼也沒有。
錢又不會生錢,不管你怎麼樣,它還是那個樣,但是你把它花出去就不一樣了,雖然沒了錢,但是牛來了,牛就是錢,錢就是牛,我沒有少了什麼,而且這些牛能夠給我帶來這個莊子的繁榮,帶來佃戶對我心存感激;有了牛,大家就不用天天那麼辛苦的用人力去耕種,有了牛,沒有男丁的家庭裏麵也可以耕種很多的土地,老丈們也就不用下地了。
有了牛的幫助,這些事情就不是很難的事情,佃戶們就可以輕鬆一些,省下很多的時間,這些時間,就可以用來養些雞鴨鵝豬羊,養了這些家畜,家裏麵也就殷實了些,六百戶人家都養上一些家畜,這日子還愁過不好嗎?一開始家裏麵窮,養不起,沒錢買飼料,我可以貼錢,撐過了這段時間,等到這一季的糧食收成之後,他們的日子會過的更好,那個時候,我就不用貼錢了。
他們是我的佃戶,也是我的食邑,他們過得越好,我得到的就越多,我現在付出這些,是為了以後得到更多的回報,不付出,哪裏有回報?那叫盤剝,是會留下惡名的,但是如果這一切都是我帶給他們的,他們隻會對我心存感激,如此一來你好我好大家好,都很好不是嗎?
王縣令,你看看這裏,這裏就像是一個窗口,一個向全大唐昭示我們所付出一切的成果的窗口,大唐可以通過我們這裏看到我們所付出的一切的成果,王縣令,那個時候,你可以驕傲的對著所有來我們這兒參觀的官員說出今天我對你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