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這三原縣,自然是現在許許多多的品級比較低的小官兒所夢寐以求的地方,這個地兒不說別的,就是那個稅收,那是連年往上漲,自從貞觀四年成為了蘇寧蘇侯爺的封地之後,蘇侯爺把高產作物無償推廣,還購置了不知多少頭耕牛贈予農戶用來耕地,要說三原縣是現在大唐的第一富裕大縣那是一點兒都沒有錯。
最早的一批蘇侯爺的佃戶已經不愁三餐吃喝了,每天都能吃幹飯,吃到鹹的菜,說不好還能吃到油水,蘇侯爺發明的飼養肉豬的方法,那豬肉不僅僅不會腥臊難聞,反而香濃可口,厚厚的油脂配上嫩滑的肉肉,天啊,咬一口下去滿嘴都是油,要老命了。
所以在之後蘇侯爺的封地擴充食邑增加的時候,多少老百姓和農戶搶著要做蘇侯爺的食邑,然後成為蘇家的佃戶,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吃穿不愁,就可以享受到一日三餐都能吃飽的幸福,天啊,一日三餐都能吃飽,那該有多幸福啊!
先富帶後富是個笑話,蘇寧不相信這個,人類都是自私的,那是人類的天性,所謂大好人自然是存在的,但是絕對不會存在於連飯都吃不飽的地方,所以蘇寧要以嚴明的法律約束這些人,不能讓他們自以為富了就能高人一等或者以比較惡劣的手段強迫一些人不能成為蘇家的佃戶。
這個情況的確也發生過,幾十戶食邑聯合起來驅逐了一大批想要進入三原縣定居甚至成為蘇家的佃戶獲得土地的農戶,這個事情被王元告訴了蘇寧,這是屬於食邑內部的事情,蘇寧有權利知道,於是蘇寧大怒之下將那幾十戶佃戶全部驅逐,將他們的住處給了後來的那一批農戶,讓他們做蘇家的食邑和佃戶,這個事兒對三原縣造成了深遠的影響,也讓蘇寧意識到教育和法律的重要性。
人都是自私的不是嗎?
蘇寧後來立下規矩,強行約束了農戶和佃戶的行為,最富有的食邑佃戶和一般般的農戶佃戶都要繳納比較高額的賦稅給蘇家,相交於他們之前繳納的賦稅和他們的收入而言,實在是不值一提,但是不管怎麼說,這是一種象征性的意義,富庶的農戶就要繳納更多的賦稅,而貧窮的農戶可以減免賦稅。
這樣一來,蘇家莊子和三原縣的風氣為之一清,王元的工作順利展開,而這種做法被李二陛下無恥的竊取了,李二陛下認為這是一種比較好的理念,富裕的地方繳納更多的賦稅,而貧窮的地方就可以適當減免賦稅,這就是均貧富的一種方式,也是打壓富人的扶住窮人的一種方式,最終可以達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嗬嗬嗬嗬……你丫的想得太遠了……
反正在那之後,蘇家莊子已經成為了全大唐的模範,蘇家模式也被不少有心的家族所模仿,甚至大唐官方也在有意識的模仿蘇家的做法,於是一時間關中各個試點地區呈現欣欣向榮的姿態,第一批可以吃飽肚子而不必餓肚子的人出現了,蘇寧對此高度重視,連上三道奏折要求李二陛下抓緊當地的法製,因為所謂保暖思那啥,若是不抓緊法律建設和教育建設,很有可能會鬧出亂子。
蘇寧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保暖思那啥,是人類的通病,也是不可避免的,世上唯有法律可以製止,教育可以約束,雙管齊下,才是人力可為的最高境界,蘇家莊子危機也在不同的地方出現很多次,被李二陛下以嚴刑峻法大力打擊,第一波致富危機才就此被打壓下去,但是第二波更大的危機正在接近,蘇寧的頭腦很清楚。
但是即使如此,三原縣也成為了諸多官員夢寐以求的地方,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好的升官兒良方,都不需要做什麼的,隻要你在那裏,哪怕是無為而治,天天閑逛,糧食產量和賦稅也會連年上漲,這才兩年聽說當初的三原縣令就要入駐中央了,現任的三原縣令估計也距離升官兒不遠了,所以那個肥缺,誰不眼紅?
最關鍵的事情是,三原縣是蘇侯爺的封地,做了縣令還能和蘇侯爺搭上關係,外麵人都說王元的升官兒速度那麼快就是因為有蘇侯爺在後麵保著,蘇侯爺是皇帝麵前的紅人,給一個小官兒謀一個出路不是妥妥的嗎?要是能和蘇侯爺搭上關係,成為三原縣令,那麼升官發財指日可待啊!
徐治也不免的會抱有這種想法,因為他也不想在長安縣縣令這個位置上再做下去了,長安城到處都是一些橫行無忌的世家子弟或者是將門功臣子弟,對於世家子弟皇帝是想管而沒有辦法立刻就管,對於將門功臣子弟皇帝是壓根兒就想包庇。
皇帝親口對徐治說過,之前他看《漢書》的時候,對於漢家苛待功臣這一說很是反感,對於開了先例的漢高祖劉邦也非常的責怪,人家出生入死為你打江山你卻狡兔死走狗烹,這算什麼?所以就在開國之後盡全力保護好那些功臣,那些功臣都跟自己出生入死打江山,現在江山打下來了,他們想要享受,也是應該的,作為皇帝,是應該把他們應得的都給他們,至於他們囂張一些跋扈一些也是難免的,就希望徐治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