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大學的一千精銳用極快的速度通過了比較平坦的關中平原,而後把大量的時間都用在了經過蜀道上,蜀道雖然有了相當數量的戰俘在修建道路,但是目前隻完工了三分之二,還有三分之一的道路未能完成。
經過這裏的時候,有人提出,若是從未完成的蜀道經過,必然會導致施工延誤,於大唐不利,倒不如我們就趁著現在,從子午穀進入蜀中吧?
這個建議一提出,立刻得到了很多人的附議,因為蘇氏三國中的一個很出彩的章節,就是魏延提出子午穀奇謀的那個章節,很多人都對子午穀有很強的好奇心,不知道為何諸葛亮會否決魏延的提議。
蘇寧派出了王輝前往偵察情報,並沒有發現僚人的蹤跡,所以目前子午穀是安全的,僚人並不知道大唐軍隊已經來了,所以從子午穀進軍,也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所以牛進達和蘇寧一合計,在補充了足夠的給養之後,帶著向導,進入了子午穀。
一邊行軍,就有人向蘇寧請求,想要讓蘇寧給他們講講這個子午穀奇謀到底為何沒有被諸葛亮采用,蘇寧在書裏麵寫的他們覺得不夠完全,所以希望蘇寧再講一講,最後牛進達也產生了興趣,笑著說道:“既然大家都想聽,你就說一說吧,咱們都聽聽,你對於三國的了解那可是咱們公認的第一,你就說說吧!”
蘇寧想了想,這倒也不錯,配合著子午穀的難走,講一講,也是很不錯的想法,於是乎,蘇大教授清了清嗓門,就著自己的理解,開始說了起來。
“這裏就是當初魏延向諸葛亮提議要進攻魏國的道路,子午穀,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魏延向諸葛亮提議,由他率領五千人馬從子午穀奇襲長安,他的理由就是,從子午穀出去,直接就能抵達長安和鹹陽一帶,而當時魏明帝曹叡任命的長安方麵統帥是一個膏粱子弟,夏侯楙,倒也的確是一個膏粱子弟。
這個夏侯楙的才能啊,也的確是他同一時期夏侯家子弟裏麵最弱的一個,膏粱子弟是一點兒錯都沒有,魏延就認為,他的五千大軍一旦奇襲長安,夏侯楙必然沒有才能和膽魄防守住長安,這樣一來,他就可以掌握住長安,然後死守長安,與此同時諸葛亮率領十萬主力出祁山,如此一來,鹹陽以西一舉而定。
三國鼎立之後啊,蜀國隻有一個益州,吳國還有揚州荊州一大半和交州,可以說蜀國是最弱的,就更別說占有十州之地的魏國了,當時蜀國滿打滿算不過十二萬左右的兵力,而吳國則由三十餘萬軍隊的潛力,魏國就別說了,正規軍不下於五十萬,隻是因為防守北方邊陲和東南方吳國的需要,始終不能在西南戰場投入更多的兵力。
魏延的計謀可以說有可行性,而且可行性還不小,我個人認為,若是諸葛亮真的采用了這個謀略,那麼第一次北伐魏蜀雙方的勝負概率也就是五五之數,為什麼這麼說呢,劉備夷陵之敗之後,蜀國原本的二十萬軍隊損失了一大半,荊州之敗關羽的三萬荊州軍團毀於一旦,夷陵之敗劉備一共損失了七八萬的軍隊,加上五溪蠻族的軍隊損失,真正的軍隊人口損失不下十萬。
當時荊州和益州兩州可以為蜀漢提供二十萬的軍隊,但是蜀漢不僅僅丟失了荊州的大量人口,也罷益州的一部分軍隊給損失了,所以諸葛亮在當時所能掌握的軍隊也就七八萬左右,蜀國是當之無愧的最弱,不過啊,諸葛亮這個人真的很善於治理國家,能夠在五年之內重新整備蜀漢中央軍,將其從七八萬之數擴充到了十二萬左右,這是蜀漢當時最大的軍隊數量。
諸葛亮一出祁山之前啊,魏吳兩國都很鄙視蜀國,並不認為蜀國還有北伐的能力,即使蜀國還有一個諸葛亮,所以呢,魏國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北方和東南,西南方麵軍實力很弱,而當諸葛亮出祁山屢戰屢勝之後,魏吳兩國才驚覺,他們一直都大大的輕視了蜀國和諸葛亮。
而在這之前,魏延的子午穀奇謀若是可以實施的話,如我之前所說,勝負之比率將在五五之數,也就是說,蜀國有五成把握把涼州和雍州一舉拿下,這樣一來,才是真正的三國鼎立,蜀漢掌握西方和西南,吳國掌握長江中遊和下遊,魏國掌握中原之地,這才叫三國鼎立,而在之前,倒不如說是魏國壓著吳蜀兩國打。
的確,魏延是蜀漢中期和後期為數不多的大將之才,他的才能不在關羽之下,所以劉備才會放心把漢中交給魏延,和關於掌握荊州一樣,魏延相當於第二個蜀漢的封疆大吏,劉備這個人啊,自己的才能不是很高,但是他能用人,能容人,長期的失敗經曆使得他特別重視人才,而且敢於任用人才,魏延就是他的這種方略之下的受益者。
但是不得不說,成也蜀漢,敗也蜀漢,蜀漢政權裏麵欣賞魏延的人啊,就是劉備三兄弟,之前還有龐統這位軍師,龐統也敢於用奇謀,所以欣賞魏延,可惜啊,時不與蜀漢,龐統先死,劉備三兄弟先後死去,蜀漢政權裏麵欣賞魏延敢於任用魏延的力量就沒有了,換為了諸葛亮謹小慎微的統治方式。
威嚴的大膽,和蜀漢在夷陵之敗以後的謹小慎微,是節節不入的,諸葛亮不同意子午穀奇謀的原因啊,也就是有蜀漢軍隊數量的少和子午穀環境的惡劣,你們看啊,這個路我們現在走起來都很困難,就別說當初的蜀漢了,魏國強悍的國力也在入蜀過程中毀於一旦,就別說當時大病初愈身體還很虛弱的蜀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