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1章 千年未有之大變革(1 / 2)

瘟疫給大唐帶來的傷痛和恐慌被書籍和紙張帶來的狂喜給衝得無影無蹤,長安大瘟疫就像是一段被刻意忘卻的曆史,再也無人提起,受到了失去親人傷痛的百姓得到了朝廷的補償和撫恤之後,也重新麵對生活,失去了戰友的士兵在痛哭流涕發誓照顧戰友親人之後,也隨之回歸正常。

日子還是要過的。

書籍的大量發售和極其低廉的價格讓全大唐的文人士子和百姓都認為這是天堂,這是夢境,但是實實在在的書本和散發著墨香的文字,還有一張張白如雪卻價格低廉的令人發指的紙張,卻是實實在在的告訴所有人,這不是夢,這就是現實。

幾乎所有人都在不顧一切的買書買紙,若不是規定了每個人限購多少書多少紙,估計一個巨富商賈就能把整個長安的書本買空,可是他們隻是知道買,卻不知道該如何讀,連字都不認識,談何讀書?可他們並沒有這個意識,隻知道買書和紙,擁有書和紙,幾千年的窮困,一朝可以顛覆,他們都瘋了,不管有沒有用處,隻要擁有就是好的。

揣在懷裏,藏在衣服裏,睡覺墊在枕頭下麵,手裏還抓著一本,抱著自己剛會走路的小兒子,如數家珍一般把書從懷裏麵掏出來,然後左右看看有沒有人,防賊一樣的保護書本,接著翻開一頁,告訴自己的孩子,這個東西叫做書,祖上多少代人都沒有讀過,可是現在可以讀了,你要知道啊,讀書可以讓你做大官,書讀得好了,咱們這十幾代人務農的功德也就到頭了!

麵對大唐百姓瘋魔一般的搶購現狀,大唐政府終於意識到了民間對於文化的渴求程度已經積累到了一定的限度,開啟民智,讓文化平民化已經無法逆轉,誰要和它作對,就是在找死,世家大族一直都在逆流而上,他們的滅亡是注定的。

朝堂上僅剩的三個大家族的官員和部分門生故吏這些日子每一天都是麵色發青,低著頭走路,走到哪兒都覺得後背發涼,朝堂廷議的時候一句話不說,低著頭,往日的趾高氣揚已經看不見蹤影,就連大唐政府談論起和他們息息相關的現有世家大族的特權該如何應對的時候,他們也隻是瑟瑟發抖,冷汗直冒,並不敢出言有所幹預。

李二陛下這些日子感到自己的快樂是以往所有快樂的總和,朱雀門售書的事情已經被史官載入史冊,必將大肆美言,而以孔穎達為首的清流文人集團和寒門文士更是激動的流淚不止,紛紛撰文讚美這個曆史性的時刻,作為一個軍人出身的非純漢血統的帝王,李二陛下一直都是被文人辱罵和瞧不起的對象,一朝翻身做明君聖君,他的心情想不好都難。

當然,他也意識到了民意的力量,他開始關注民間聲音,每做一件事情都要遣人詢問百姓的意見,百姓反映良好則喜不自勝,百姓反映冷淡則憂心忡忡,朱雀門售書的十萬民潮讓他不僅激動,而且害怕,他頭一次真正的認識到了百姓的力量,他終於明白了,山東士族之覆滅不是他的功勞,也不是蘇寧的功勞,山東士族已經走到了盡頭,自絕於天下。

商鞅變法到了最後,貴族無力改變,隻能妥協,即使商鞅已死,但是天下大勢不容違抗,守舊勢力再強大,再怎麼玩弄權術,卻依然難以對抗悠悠之口,百姓的力量,由此可見,李二陛下還在朝會上三番五次叮囑群臣一定要注意,還不惜說出自己數次夢中驚醒的事情來告誡群臣,欺壓百姓,沒有好下場。

眼看著李二陛下似乎有些反應過度了,群臣由此上奏,將曆朝曆代的事情都說了一遍,以此緩解李二陛下的擔憂,山東士族因百姓而亡,大唐會不會也如此?李二陛下的擔憂就是這樣,群臣連番上奏,多少安撫了一下受驚之人的內心,之後蘇寧入宮,將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話對李二陛下說了一遍,當天晚上,一副整齊的大字就掛在了李二陛下的床頭……

君為舟,民為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

李二陛下恢複了自信,他堅信,隻要自己對得起天下百姓,天下百姓就不會對不起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有利於民,萬民不會背叛他……

這家夥還是怕了,真的是怕了,若不是真的怕了,他定然不會說出君舟民水的話,原先的時空中到底是什麼人什麼事讓李二陛下說出了這樣的話,蘇寧不清楚,但是蘇寧明白,那個時候的李二陛下和這個時候的李二陛下是一樣的,他對他統治下的萬民產生了恐懼感。

這種恐懼感控製的好了,就是一個明君聖君誕生的見證,把握的不好,隻會引起腥風血雨。

伴隨著貞觀革新再一次步入正軌,又有幾件事情要提上日程,第一件就是長安大瘟疫之後的論功行賞,長安大瘟疫雖然沒有造成太多傷亡,但那是所有有功之臣努力的結果,為了封鎖疫區,長安大將盡出,將四麵八方把守的密不透風,瘟疫始終沒有越過軍隊封鎖圈……當然,除了長安的人口稠密區,衛生條件就要好一些,加上蘇寧的提前警告,沒出現那是正常的。

參與封鎖的諸位將領各自得到了賞賜,都是錢財物品,並無官職爵位的賞賜,這讓一些人覺得奇怪,不過這也不是軍功,看來也是可以理解的;接著以孫思邈為代表的長安總院諸位功勳醫者上朝接受李二陛下的賞賜和親自接見,這還是開天辟地頭一回,醫者上朝堂迅速傳遍大唐,醫者的地位在無形之間獲得了極大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