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第一條大道(1 / 2)

大唐的確缺少讀書人,非常缺少讀書人,一千個人裏麵隻有一個讀書識字的,還不是每一個識字的人都能治國,所以相當缺少人才,但是呢,就在這樣的特殊的時刻,卻有一群人,他們識字,他們讀過書,他們的文化素養很高,他們卻也是大唐的心腹大患,使李二陛下的心腹大患,而且他們還被囚禁在長安城,動彈不得。

對於李二陛下而言,他們是定時炸彈,很危險,但是如何處置他們,卻又讓他犯了難,所以一直囚禁到如今,卻還沒有一個好的處置方法,就是這群人,讓蘇寧打起了廢物利用的心思,這些人要是不用來榨幹最後一絲的油水,實在是太可惜了。

於是乎,蘇寧就和李二陛下打了一個商量。

“什麼,你要用他們來做蒙學的啟蒙老師?”李二陛下相當驚訝。

蘇寧點點頭道:“是啊,這些人識字,又讀過很多書,受過相當正規的教育,從小都是讀書讀大的,而且大家族裏麵也不全是權欲熏心的人,那些人咱們心中都有數,不放出去就是了,放出去的就是那些旁支子弟,他們的日子也不是很好過,除了一個身份在那裏,還是有不少人吃不飽飯的。

畢竟一大家子好幾百號人,養活他們不容易,還都是隻讀書不勞作的米蟲,他們除了讀書識字以外,還真沒有什麼大的本領,也隻能用來教育小孩子讀書習字,認認字講解一下啟蒙讀物,還是辦得到的,在往上麵涉及到更加重要的農學工學之類的學科,這些人反倒沒有什麼用處了。

所以正好,大唐不缺少可以在大學裏麵教書的經緯大才,卻正好缺乏適合教育小孩子讀書的啟蒙老師,而那些人正好適合做這些事情,進入大學教書什麼的他們反倒做不來,所以臣有此建議,這些事情一旦辦成,整個關中地區的蒙學教育就完全可以普及了,再抽掉一些讀書人的話,整個北方也不成問題。”

李二陛下皺皺眉頭,他知道蘇寧說的都是實話,但是,這些人是大唐的叛逆,是一些不聽從大唐號令的定時炸彈,讓他們出去教育小孩子,真的合適嗎?真的可以嗎?

“可是,我還是有些憂慮,這些人雖然適合做這些事情,但是他們畢竟是朝廷叛逆,剿滅叛逆的時候也被殺掉不少,和朝廷有仇怨,他們會心甘情願幫助朝廷培養小孩子?萬一他們做一些手腳,豈不是大事不妙,將幼童都給教成了反賊,豈非是大事不妙,此事,終究有些欠妥啊!”李二陛下一臉的憂愁,顯然也為此事感到深深額煩惱。

蘇寧搖頭道:“陛下,他們所教導的孩子都是四到六歲的幼童,這些幼童懂得什麼?懂得什麼是造反,什麼是起事?什麼是是非曲直?他們隻知道學習知識,並不知道如何分辨,也不知道如何接受他們所說的一些反對朝廷的話,幼童隻會將那些話當做戲言,就算那群人這樣說,幼童也不會明白。

之後的教育就不是他們說了算了,他們的任務也止步於此,他們的才華也止步於此,所以臣要選擇的都不是那些嫡係人選,嫡係人素質高,讀書多,受到的教育更好一些,但是反抗朝廷的想法也是不弱,但是旁支卻沒有這些想法,反而長時間遭受嫡係的欺淩,所以,他們反倒會對嫡係產生怨恨,正好可以運用上,將之策反!

陛下一直擔憂這些人應當如何處置,倒不如學著勞動改造的法子,他們到底識字,到底明白如何學習,也讀過書,這樣一群生力軍若是不使用,朝廷在短時間內無法建立起有效的蒙學體係,因為缺少適合的老師,所以,此事到也是無奈之選,至於陛下的擔憂,大可派遣一些縱橫司密探去探查監視,一旦有所不妥,斬之,倒也可以。”

李二陛下思慮來思慮去,隻好無奈的點點頭,大唐缺乏讀書人缺乏老師,他在這個時候算是深刻的體會到了這種無奈,也堅定了要培養人才,要普及識字的信念,如此一來,數年之後,這些人將徹底被遺忘,山東士族,就會永遠消失在所有人的心中,永遠都不會被提起。

蘇寧準備磨刀霍霍向世家,而這個時候,被囚禁在長安城某一角落的四大世家也正在緊急的磋商,這些時日他們被分割軟禁在不同的院落,彼此之間交錯縱橫,這個院子是崔家子,那個院子是盧氏兒,互相之間都幾乎無法傳輸消息,而且士兵看守甚為嚴格,幾乎都是清一色的玄甲軍,李二陛下的親軍。

不過,他們倒也不是對外界一無所知,比如之前的長安大瘟疫,他們還欣喜若狂,幾家人甚至偷偷的分別慶祝,可是聽說瘟疫被掃滅,損失僅僅不到一萬人的時候,他們還大失所望,對蘇寧和孫思邈更是恨的咬牙切齒,其中以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為首,他們兩支本來是天下士族之首,北魏孝文帝劃分的最高等士族第一姓,就是崔姓。

但是這一次打擊,兩個郡望被一網打盡,兩支家主死於非命,家中元老盡喪,被抄家,就差滅族,但是也和滅族差不多,這些日子被囚禁於此,隻剩下粗茶淡飯聊以度日,往日的精細食物卻是絲毫不見,為此博陵崔氏新任家主崔孝仁和清河崔氏新任家主崔老三成天唉聲歎氣,但是能保住性命,已經是萬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