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7章 西進(1 / 2)

貞觀十年十一月中旬,大唐帝國遠征軍全體集合完畢,以霍國公、右驍衛大將軍柴紹為大總管,以二等臨汾伯、安西都護府騎兵總管杜荷為副總管的七萬遠征軍在安西都護府誓師,波斯薩珊王朝皇帝伊嗣埃三世之全權特使伊薩姆作為旁觀這一曆史性時刻的一員,激動的不停地流眼淚。

他的祖國正在遭受著阿拉伯人的進攻,他的信仰正在被異教徒蹂躪,他覺得自己的一切都在被侵略而他卻是如此的無力,在幾年前,薩珊王朝丟掉了富庶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意味著阿拉伯帝國的強勢崛起,以及薩珊王朝的徹底衰落,極具軍事才能的阿拉伯帝國大將哈立德.本.瓦利德率領著阿拉伯帝國的精銳兵馬占據了那個富庶的地區。

在這之後,哈立德作為阿拉伯帝國最傑出的將軍被抽調去了西線與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進行戰爭並且取勝,但是接任哈立德作為東線主帥的將軍在能力上並不如哈立德,所以讓波斯帝國在東線取得了一些勝利,可是這種勝利並不能持久,波斯帝國那低下的行政和軍事效率也阻止了他們進一步取得優勢,在兩年以後哈立德卷土重來之際,他們再一次遭遇了慘敗。

為了保衛首都最後一道屏障而進行的的卡迪西亞會戰已經失敗了,作為主將的波斯將軍據說已經戰死,兵力占優的波斯人的衰落在這一刻顯露無疑,三十萬軍隊隻剩下十幾萬人逃回了首都,皇帝伊嗣埃三世急急忙忙的下令要固守首都泰西封,以獲取國家存留的機遇,並且將這一機遇寄希望於那近在咫尺的東方的強大帝國。

而作為這一切希望的承載著和執行者,伊薩姆不辱使命,他成功的請來了世界上最強大帝國之一的大唐帝國的七萬強大軍隊,以及一位久經戰陣經驗豐富的統帥——柴紹。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東方兵法的精髓是一個根本無法完全理解漢字的波斯人所無法理解的,所有並不能理解漢字的意思的人都無法真正的了解東方古老而偉大的兵法的深邃意義和真正的含義,他們的文字隻是浮於表麵,而浮於表麵的表音字母是無法真正的翻譯出具有深刻含義的表意文字的含義的。

再怎麼翻譯,也隻是一堆沒有意義的發音字母而已。

伊薩姆當然無法理解中國兵法的精髓,事實上中國的兵法也不會貿貿然的就傳到外國去,能夠使用漢語和漢人進行交流已經是伊薩姆的全部力量了,再往上,就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柴紹也不指望他明白什麼叫做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主要就是希望可以從他這裏得到相關的情報才是。

比如對方的兵力,作戰手段,戰術戰法,以及裝備武器,還有戰鬥習慣,以及最重要的統兵大將。

一支軍隊的統兵大將才是一支軍隊是否可以在戰場上取勝的最關鍵因素,一個優秀的將軍,甚至可以使用一群完全沒有戰鬥經驗的新兵打敗一支正規軍,隻要有地形,有氣候,有一切可以被這個將軍利用起來的因素,那麼想要獲勝並不是難事。

柴紹已經親眼目睹了火炮的威力,在他剛剛來到的時候,看到了帶著濃鬱殺氣的大炮管,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作為主帥想要了解武器的使用是自然而然的,於是一門火炮就專門為柴紹做了示範,柴紹親身體驗了一下那種感覺,終於明白了李二陛下為何會讓他與火炮共存亡。

這種凶器如果被外人掌握了,柴紹死一百次也不足以抵償這種罪過。

同時,柴紹在最短的時間內思考了如何使用火炮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以及如何使用火炮獲得最大的利益,作為一位有著豐富經驗的統帥,柴紹敏銳的意識到火炮在平原地區的使用局限,也意識到對於軍隊而言火炮的實心彈並不能造成實際上的大範圍損害它的意義在於攻城攻堅和震懾敵軍,而不是殺傷敵軍。

合理的使用自己手中可以調動的一切資源是一個合格的統帥所必須具備的素質,對於柴紹來說也是一樣的,作為一個合格的統帥,柴紹需要為火炮這種新式武器如何融入舊式軍隊做出努力,乃至於改進大唐軍隊固有的戰術戰法,使得火炮可以將威力發揮到最大,讓大唐的威名遠揚。

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對敵人的了解,而對於敵人的了解,對於國外形勢兩眼一抹瞎的柴紹自然不明白,他找來了伊薩姆,伊薩姆大大方方的拿出了繪畫在羊皮紙上的薩珊王朝地圖,給柴紹講解起雙方的形式,柴紹算是看明白了這副地圖的內容,以及它和自己手上的那副精確的世界地圖的差距,默默對比了一下,柴紹把這幅地圖記在了心裏。

薩珊王朝和大唐帝國共同的敵人阿拉伯帝國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也擁有一批極其優秀的軍事將領,雖然雙方語言不通,可是作為軍事上的對手,軍事才是交流的手段,這和語言並沒有太大的關係,用軍隊和武器和戰法與對手交流,是軍事統帥的習慣,柴紹自然也不例外,所以他對於自己即將麵對的那個叫做哈立德的阿拉伯將軍很感興趣。

對於這個人,伊薩姆自然是恨的牙癢癢,他是波斯帝國最大的敵人,也是阿拉伯帝國最能打的將軍,七八年之前,他還是一個反對穆罕穆德的強大敵人,但是後來卻皈依了伊斯蘭教,並且成為了阿拉伯帝國的著名將領,南征北戰,所向披靡,是他為原本貧困而饑餓的阿拉伯人打下了一片生存的土地,往東打敗了波斯人,往西打敗了拜占庭帝國,占據了美索不達米亞,也占據了敘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