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進化出了國家開始,國家就處於不斷的建立和滅亡的循環之中,一個國家被滅亡了,還會有另一個國家誕生,一個國家誕生了,也會有另一個國家被滅亡,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曆史進程了。
阿拉伯帝國的滅亡也隻不過是這個時空的一件很正常的曆史事件而已,不能拿這個時空和前一個時空做對比,因為前一個時空沒有蘇寧這號人物,因此,在麵對這種事情的時候,要淡定,要從容,可不能像塞納西看到火炮轟炸他們軍營的時候的那個樣子,哭的摔倒在地上,連連叫喊著“我投降我投降不要再炸了”之類的。
的確,那或許是有些驚悚了,對於沒有真正感受過火炮的毀天滅地的威力的人而言,一百門火炮一起射擊帶來的震懾是難以言表的,就薛仁貴個人而言,看到一百門火炮轟炸阿拉伯軍城外軍營導致阿拉伯軍全線崩潰的那一幕,也是覺得挺震撼的,心想要是之前那個時候唐軍擁有那麼多的火炮,也不至於讓自己帶著一萬人身陷險境拚死搏殺了。
塞納西看著火炮隆隆作響,看著一團又一團火焰爆起,看著一群有一群士兵被炸成碎片,血肉橫飛,全線崩潰,乃至於城中平民也被波及,那一幅幅如同人間地獄一般的景象之後,塞納西徹底崩潰了,眼淚鼻涕流了滿臉,顫抖著倒在地上大吼著自己投降,讓唐軍不要再轟炸了之類的。
考慮到他在軍中和阿拉伯民間的崇高威望,薛萬徹打算好好地利用他,讓他心甘情願為大唐所用的前提條件就是滿足他的這個條件,大軍的勝利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所以他的要求被薛萬徹接受了,薛萬徹答應了他的這個要求,命令炮隊停止炮擊,這樣冷靜的舉動讓張琦側目不已。
作之後的事情其實是水到渠成的,塞納西被薛萬徹很好的利用起來,讓他去勸說一路會遇到的阿拉伯將軍和軍隊,停止抵抗,歸順大唐軍隊,然後一起朝著阿拉伯國的老巢前進,徹底滅其國,成為大功臣,這樣的話,今後的這個地區就會有薛萬徹做主,上書三國皇帝,請求他們一起任命塞納西做這裏的總督,總管這一片區域。
塞納西一臉的苦笑,什麼也不說,算是默認了,主要還是因為薛萬徹說如果不是塞納西接管這片土地的話,估計羅馬人和波斯人會將這片區域徹底占為己有,並且為此爆發更加慘烈的戰爭,使得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遭受到更加水深火熱的遭遇,那可就不是大家所想要看到的畫麵了,大唐喜歡和平,熱愛和平,最討厭戰爭了。
這話說出來,薛萬徹身邊的張琦都有些臉紅,也不知道是誰每每大聲叫喊著要帶著火炮打遍全天下,炸遍全世界每一寸土地,現在居然從同一個戰爭狂人的嘴巴裏麵說出熱愛和平這樣的字眼,真的,張琦覺得臉紅,同時,張琦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是需要學習的,或許皇帝陛下讓自己做他的參謀長,就是有著讓自己學習他的不要臉的一麵這樣的想法,張琦自認說不了這樣無恥的話。
不過話既然這樣說了,那麼情況就是這樣的情況,塞納西知道,如果自己不答應的話,估計就會讓這片土地上的人民遭受到更加可怕的對待,他已經聽出了唐人的意思,唐人似乎對這裏沒有領土的野心,但是波斯人和羅馬人就不一樣了,兩國深受之前阿拉伯國之苦,對於阿拉伯國是恨的牙癢癢,他們要是放任這片土地上的人不管才是怪事。
阿拉伯國的滅亡已成定局,沿途將軍和軍隊紛紛投降,放棄抵抗,沿途的人民都默默地看著這一切,眼中已經沒有了當初的希望和對信仰的狂熱,隻剩下了看不到未來的迷惘和絕望,最後的將軍也投降了,戰敗了,國家已經沒有希望了,真主和先知還是沒有站出來,估計也站不出來了。
大唐貞觀十四年十一月初三,頂著嚴寒,三十萬聯軍行軍到了阿拉伯帝國最後的城池下,一天之後,塞納西的勸降失敗,又過了一天,炮聲隆隆之下,最後的城池被攻破,抵抗失敗,三十萬大軍全麵占據最後的聖城,阿拉伯帝國第三任也是最後一任哈裏發在先知和第二任哈裏發的墓前自盡,阿拉伯帝國哈裏發正統王朝就此終結。
最後的十萬軍隊戰鬥到了最後一刻,被火炮和弓弩終結了戰鬥,最後的奮戰中,他們是英勇無畏的,隻是這樣的抵抗在塞納西看來有些可惜,有些不應該,他的資曆可比第三任哈裏發的資曆要深,並不會因為他的死而感到多麼的傷心,最多的就是遺憾,可惜,還有對於故國的傷痛。
同為亡國之人,滅亡之後的阿拉伯人並沒有對塞納西感到仇恨,反而很感激塞納西終結了這一切,作為被薛萬徹提名的阿拉伯總督的人選,他很快就站穩了腳跟,而他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個職位的獲得,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這場戰爭剛剛結束,然後下一場戰爭眼看著就要爆發了,波斯人和羅馬人因為阿拉伯國的土地的劃分問題產生了劇烈的衝突,為了處理這個事情,三方麵的會談在薛萬徹的大營裏麵進行,羅馬人堅持要把三分之二的土地劃分給他們,因為他們認為沒有他們的參與,波斯人早就完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