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徑直來到秦建設的辦公室。
秦建設正在埋頭苦讀,麵前辦公桌上的資料稍顯雜亂。
聽到腳步聲,他抬起頭看了一眼,“你來了,先坐一會。”
正說著,劉凱盛走了進來,“秦總,李唐也來了。”
“人齊了。”秦建設抱著九江省德門銅礦山的各種資料,坐到了會客區,“在談論技術之前,我先跟你們簡單說一下礦山目前麵臨的嚴峻困境。”
李唐昨天第一次來到這間辦公室的時候,正巧碰到秦建設和趙禾浦在商量九江省德門銅礦山的事情,中間就提了一嘴這個礦山。
他當時一心想著為何潤琦解決合同,所以並沒有用心聽。
現在茶幾堆著資料,隨手拿起了一本資料翻看了起來。
“劉部長去過德門銅礦山,多少對礦山的情況有所了解。”秦建設的目光看向李唐,“李唐沒去過礦山,而且剛從大學畢業,恐怕對銅礦山更是了解不多。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好好彌補一下這方麵的知識。咱們這些搞勘查技術的,如果也精通礦山管理和礦山開采,對於自身的眼界是一次巨大的提高,思想高度也會不一樣。”
“嗯。”李唐點了點頭算是回應。
其實他內心不是很認同秦建設的話,倒不是說對方的話說的不對,而是他本身有一定的礦山開采方麵的經驗。
“剛到公司,估計都還跟領導、同事不是太熟,一般來說新入職的員工,我們都會給予一段時間的適應期,慢慢融入團隊裏麵。”
秦建設看李唐不溫不火的樣子,以為這個年輕人對工作有抵觸心裏,連忙撫慰兩句,“有句話說得好,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你呢,需要盡快成長,不但是技術方麵,還有為人處世方麵。”
“我沒問題。”李唐抬起頭笑了笑。
剛才之所以一直低著頭,隻是在用心翻看手裏的資料。
“我先跟你聊聊九江省德門銅礦山,這個礦山以前是九江省當地礦務局的礦權,在79年國民經濟建設‘五五’時期,有色金屬礦產行業開采進入一個優越的發展環境,當地礦務局缺少資金,對礦山開采也缺少一定的經驗和技術,所以引進了華夏礦產和冶金公司,共同開發礦山。前些年企業改革,華夏礦產和冶金公司等多個公司並入了五礦金屬公司,成立了武礦集團。”
正好劉凱盛倒了三杯茶,秦建設停下來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繼續開口:“近些年來,德門銅礦山一直是咱們武礦集團為數不多的實體礦山產業。”
“可以說德門銅礦山為我們武礦集團,也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劉凱盛補充道。
秦建設點點頭,“人固有一死,礦山也一樣。資源枯竭,設備老化,產能逐年降低,利潤越來越稀薄,甚至出現了虧損的情況。礦山上那麼多職工,每個月的工資就是一大筆巨大的支出。很多職工是從礦山開工的第一天就在那裏工作,任勞任怨,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一方麵是礦山虧損經營,一方麵是數千職工需要工資養家糊口。”
李唐聽明白了,“意思就是礦山不能停。”
“現在集團總公司的領導都為這個事情頭痛得很,礦山哪能說停就停,數千職工,以及背後的許多家庭該怎麼安頓?這都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秦建設作為領導人,自然是明白這種困難程度,幾乎很難找到很好地解決辦法。
一個處理不好,就有可能激發矛盾,發生不可預估的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