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驢噴著響鼻,走到了李唐的背麵,熱烘烘的鼻息已經噴到了李唐的脖子上。
嘎吱嘎吱嘎吱……
野驢兩片肥厚的嘴唇不停地咀嚼李唐的頭發,似乎是把這一頭烏黑的頭發當成了草料。
它很快發現黑頭發嚼不動,吃著也沒什麼味道,於是放棄了,轉頭閑庭信步的走向了遠方。
李唐伸手摸了摸後腦勺,濕漉漉一片,全都是野驢的口水。
冷風一吹,濕漉漉的頭發很快凝結成了冰渣。
“生產隊的驢都沒你胃口這麼好,頭發都吃。”他笑了笑。
在這樣一個與世隔絕的世界,時間過得很慢,卻也沒有停止流淌。
在此期間,韓德迅領著黔州省地質局的專家組,千裏迢迢趕過來指導工作。還沒走到項目區,一半的專家就因為高原反應緊急返程。
在大雪封山之前,他們結束了今年的工作,所有人、所有機器,趁著天氣晴朗,離開了項目區。
鑽探機械、儀器設備,都留在了吐蕃省城,他們租了倉庫,還專門請人看管。
人員返回黔州省之後,一個個首先領取了一天三十塊錢的野外津貼,另外每天十元錢的夥食費餘下的部分,兩個多月一點的時間,每個人都是領了兩千多元的津貼。m.X520xs.Com
忽然之間,大家的日子都闊綽了起來。
有家庭的人,第一時間都是提高家庭的生活條件,買肉吃,給老婆孩子買新衣服。
還沒成家的,有了錢,更是瀟灑快活。
整個一零一地質隊氣氛變得朝氣蓬勃,歡樂無比。
簡單休整了一天,大家又都返回了辦公室,從早到晚整理資料,編寫階段性的勘查報告。
就算是每天忙到了深夜,幾乎沒有人發牢騷。
紫色礦業技術部陶明智等人,沒有急著返回建安省,而是跟隨李在強,來到了黔州省住城,住進了地質局的招待所,每天來到一零一地質隊,跟隨這裏的技術團隊一起整理資料。
李在強親自操刀,計算了這段時間鑽孔的數據,算出了最關鍵的數據——儲量,尤其是銅礦的儲量。
“如何?”陶明智每天都會來到李在強的辦公室,詢問一句。
“儲量數據已經算出來了,而且我們已經核算了多次,數據不會有太大的出入。”
李在強又是忙了一整天,站起來伸了個懶腰,活動了一下僵硬的身體,“月星,你把資料整理一套,交給陶部長。對了,吐蕃省國土廳那邊也要提交過去一份階段性的總結報告,諾布廳長對我們的工作還是非常支持和關心的,特意囑咐我們隨時給他們彙報工作進展。”
“好的,今天就把資料整理整齊。”潘月星在李在強獲得提拔之後,也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地質所的所長。
從加入一零一地質隊開始,他就跟著李在強幹活。
按照地質行業“傳幫帶”的傳統,他其實可以稱呼李在強為一聲師父,不過平常都是按照職務稱呼。
作為一個鄉下娃,無親無故,在三十多歲的年紀,能夠當上地質所所長,已經比絕大部分一同進入單位的同事要進步許多。
他很感激李在強,不忘李在強的提攜。
他更明白,必須要牢牢地抓住李在強這層關係。
饒是有所準備,陶明智從潘月星手裏拿到數據的時候,還是嚇了一跳,然後激動地語無倫次。
半晌之後,他才不可置信的問道:“你們沒算錯?儲量也太高了,都一千四百萬噸了!”